绝大多数人有隐斜视,多为轻度且无症状
隐斜视是一种潜在的偏斜,人的两个眼球并非处于绝对的正位,而是有一定程度的偏斜倾向,双眼看物体时,大脑融合机能可以保证保持在正位而不显示出偏斜,融合机能受到破坏时才显示偏斜。
据调查数据显示,绝对正眼位的人极少,绝大多数人都存在隐斜视,大部分人没有自觉症状。
隐斜视种类较多,可以按偏斜方向、隐斜视性质、隐斜视病因进行分类。
按偏斜方向分类,可以将隐斜视分为水平隐斜视、垂直隐斜视、旋转隐斜视和斜向隐斜视。
这是最为多见的一类隐斜视,水平隐斜视为内隐斜视、外隐斜视。
这类隐斜视可以分为上隐斜视、下隐斜视。
这类隐斜视分为内旋转性隐斜视、外旋转性隐斜视。
这类隐斜视又叫做复向性隐斜视,包括内上隐斜视、外上隐斜视、外下隐斜视、内下隐斜视。
按隐斜视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共同性隐斜视、非共同性隐斜视。
共同性隐斜视者偏斜角在向各个方向注视时相同。
非共同性隐斜视多由眼外肌麻痹或轻度麻痹所致,偏斜度在向各个方向注视时不相同。
按隐斜视的病因分类,可分为解剖性隐斜视、调节性隐斜视、神经性隐斜视。
眼及附属器解剖位置关系和组织形态的相对正常与对称,是保持双眼的正位和完成双眼协调运动的基本条件,但达到完全的既正常又对称的情况并不多见。当眶骨、头骨的形态异常、眼球的形态容量异常、眶内容物体积异常或不对称;眼外肌的长度不相称、走行异常、附着点存在变异;年龄增大后生理功能衰退、双眼的协调共济功能下降等,都可能导致解剖性隐斜视发生。
一般情况下,视觉有序发育会建立起良好的调节与集合两种功能的协调关系。
当双眼在注视过程中所付出的调节量与集合力无法协调,在中度远视眼、裸视的条件下需要个体过多地使用眼的调节,进一步激发集合则会激发调节性隐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