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霉病 (曲菌病,麴菌病,喂鸽者病)

发病部位:胸部 皮肤

就诊科室:呼吸内科 消化内科 传染科 皮肤病科

疾病用药:暂无数据

疾病自测:暂无数据

  曲霉病患者以劳作者为主,以中年男性多见。

  曲霉病可侵犯多个系统、组织导致出现多种临床表现,主要的感染部位及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1.呼吸系统 肺曲霉病最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

  (1)肺曲霉球:肺曲霉球多继发于肺结核空洞、肺癌空洞或支气管扩张的囊腔内。曲霉可在空腔内寄生,形成曲霉球。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主要症状为反复性咯血、刺激性咳嗽、低热、多痰,其次为胸痛、盗汗、气急、消瘦、疲倦、食欲不振等。咯血是本病的重要症状,发生率为50%~85%。胸部X线片有密度均匀似球状的特征表现。男多于女,多发生于30岁以上。约75%发生于肺上叶,肺下叶发生率较低。曲霉球一般单个出现在肺部的单侧,偶有同时累及双肺。

  (2)支气管-肺炎型曲霉病:多发生于肺结核行肺叶切除术后。症状较轻,主要为弛张性发热、胸痛、间歇性咳嗽、咳痰,食欲不振、伴胸闷。感染过程中肺部会发生实质性病变导致肺炎,病情发展可出现肺脓肿。

  (3)变态反应型曲霉病:机体接触过敏原导致发病,出现变态反应症状,如咳嗽、咳痰、咽干、胸闷、气短、哮喘样发作、食欲减退、眼睛刺痒、流泪、发热、盗汗、关节痛、头晕,甚至虚脱等。咳脓痰,痰棕黄色,黏稠或黏脓性,痰中带血丝。此型多见于酿造工人和农民。

  (4)继发性肺曲霉病: 原发病病重或机体免疫力低下者受到曲霉容易引发肺曲霉病。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并有咳嗽、咳痰、咯血、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双肺部可有干、湿性罗音。

  2.外耳道 曲霉是引起耳癣的常见病因,约占80%。曲霉刺激外耳道产生炎性反应和鳞屑,耵聍增多,阻塞耳道,影响听力。患者可有耳部痒或胀满感。曲霉可通过继发感染引起的皮肤破损、糜烂感染鼓膜,当鼓膜出现穿孔时刻通过鼓膜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3.皮肤粘膜 原发性皮肤曲霉病可有1至几个、甚至许多结节,皮下脓肿,可挤出脓液。皮肤有破损,如大面积烧伤尤其是Ⅱ°~Ⅲ°烧伤患者容易发生曲霉的继发感染甚至曲霉性败血症。 滋生在皮肤破损处或刚愈合的新生皮肤上的曲霉密集生长成团,呈灰绿色。

  4.消化系统 曲霉还可侵入肝、小肠、胃、食道、舌和胰腺等消化系统组织。其中以肝脏多见,约占消化系统感染的20%。引起的病变表现有发炎、溃疡、出血。

  5.心血管系统 曲霉经由肺部、皮肤黏膜、消化道等病灶进入血循环或直接蔓延而累及心内膜、心肌或心包,引起心脏组织化脓、坏死或肉芽肿病变,临床表现有脓胸、胸痛、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曲霉常见侵犯中小动脉,引起血管壁坏死或血栓,但很少侵犯大血管。曲霉通过血液循环可到达其他器官,引起播散性曲霉病。血液中含有大量病菌是还可出现曲霉败血症。

  6.泌尿生殖系统  泌尿生殖系统中以感染肾为主,占40%,有时前列腺亦可受累。生殖器曲霉病两性均可发生,但较少见。

  7.中枢神经系统 脑曲霉病较少见,主要是通过临近的组织病灶如耳、鼻、鼻窦直接蔓延感染或通过其他病灶菌的血液循环侵入感染。主要表现为脑脓肿、头痛、低热、畏寒、恶心、鼻塞、咳嗽、咳痰、食欲缺乏、乏力等。病久不治可出现神经症状,数月或1年后可出现偏瘫、颈项强直。CT、磁共振检查可发现脑部占位性病变。

  8.鼻旁窦 曲霉可由鼻腔进入鼻窦,因此鼻窦曲霉感染也较常见。有非浸润型与浸润型两类。非浸润型表现为鼻腔分泌物增加,黏膜水肿、增厚及肉芽肿形成,在上颌窦内可形成曲霉球。曲霉在鼻窦内大量生长繁殖,可阻塞窦腔,引起鼻塞,局部酸胀以致头痛等症状。非浸润型可发展为浸润型,病变向鼻外组织扩展。浸润型除黏膜病变外,可引起骨质破坏。向上可侵入眼眶及脑,出现眼球或眼眶发胀和视力障碍,向外可出现面部肿胀压痛。检查可发现鼻腔或中鼻道有灰黑色痂块,伴积脓。X线检查可见受侵窦腔被破坏。活组织镜检可发现菌丝及孢子。

  9.眼部 主要由于外伤引起,以角膜损害最常见,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怕光、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程度一般较轻。检查可见睫状体充血或混合充血,当出现此症状时应及时治疗,否者可致失明。还可发生眼睑炎、泪囊炎或脉络膜炎,甚至眼球脓肿,表现为眼球突出,亦可造成失明。鼻腔或鼻旁窦病灶中的曲霉也可侵入眼部引起眼部曲霉病。

  对于曲霉病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外伤史、反复多次真菌培养检查、组织活检以及配合包括X线、CT在内的影像学检查已达到明确确诊。由于曲霉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所以需要多次培养检查阳性才能做出诊断,以免误诊。病理组织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在组织发现曲霉菌丝及孢子可以做出曲霉病的诊断。

 

曲霉病相关音频更多
曲霉病传染吗

曲霉病传染吗

李红冬 内科 607次播放
肺曲霉病会传染吗

肺曲霉病会传染吗

李红冬 内科 648次播放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