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损常多发、深色、境界清楚,可为大小不等的斑、扁平丘疹或斑块,表面多粗糙,有黏附在皮肤表面的感觉。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有时个别皮损可有瘙痒或疼痛感。病程缓慢,但也有发疹性发病。
皮损可发生于除口腔黏膜、手掌和足底之外的任何体表部位,头面、颈部、手背、躯干等处最常见。
脂溢性角化病(SK)的皮损表现多样,即使是同一患者,其身上的皮损的大小、颜色、形态等也均互不相同:
同一损害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也不一样:
不同形态的损害其组织学结构不同,根据组织学表现可分成以下类型: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网状型或腺样型;克隆型;黑棘皮瘤型;反转毛囊型等。
有时皮损可能会在一定刺激(例如摩擦、抠抓)下出现红肿、渗出、脱屑,可伴瘙痒、疼痛,这时叫做激惹型SK,不是恶变的表现。
一些抗肿瘤的药物,如阿糖胞苷、多烯紫杉醇、吉西他滨、纳武单抗(nivolumab)和肿瘤内注射LL-37也可诱使SK损害发生炎症反应,称为假性Leser-Trélat征。
部分国人在30岁左右面部出现小的扁平丘疹,经常被怀疑是患了扁平疣,其实这是SK的一种亚型,称为黑色丘疹性皮病。这种SK在亚洲人和非洲人中常见,85%病例有阳性家族史。这种损害比其他亚型出现的更早,并多分布于紫外线暴露区域,病理表现与基层肥厚型或网状型相似。
脂溢性角化病一般情况下无任何不适感,但如有损伤或者受到各种激惹(摩擦、药物等)后可出现瘙痒、疼痛等不适。
如果在短时间内出现多发SK皮损,并常伴瘙痒,这时需要警惕可能为Leser-Trélat征。这是一种副肿瘤性疾病,可同时或先后发生恶性肿瘤。经常合并的恶性肿瘤包括:肺癌、食道癌、咽喉癌、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征、浆细胞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