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产道异常性难产

发病部位:腹部 生殖部位

就诊科室:妇产科 产科 急诊科

疾病用药:暂无数据

疾病自测:暂无数据

  软产道包括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外阴。软产道本身的病变如癌症、肿瘤亦可引起难产。软产道异常包括以下几种:

  1、子宫异常

  (1)子宫脱垂:子宫完全脱垂,妊娠4个月后逐渐向腹腔内上升,不再脱出,分娩时盆底无抵抗,分娩较快,但宫体在腹腔内,宫颈管长而脱出阴道外时,因结缔组织增生、肥大,影响宫口开大,分娩过程中,常常发生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宫腔感染,宫颈裂伤,有突然破膜,向下用劲,宫颈水肿,影响宫口开大造成难产。

  (2)子宫扭转:妊娠子宫的宫颈部分,分为上部和下部,上部扭转,严重时可引起胎儿死亡,阴道检查时,手指不易进入宫颈内口可以确诊,及早结束分娩,检查时以双合诊或三合诊才好确诊。

  (3)子宫高度前屈和子宫前腹壁固定术后:妊娠子宫呈前屈位,宫底高度下垂,呈悬垂腹。宫颈向上牵引,分娩开始时,胎头入盆困难,容易胎膜早破,强的子宫收缩使宫颈向上方牵连变薄,宫口开大缓慢,儿头紧压宫颈后壁,可引起后壁破裂。子宫腹壁固定术后妊娠,同样成为悬垂腹,宫颈开大发生障碍,儿头压迫宫颈后壁,过度伸展,同样后壁有破裂的危险。有此种病史或呈悬垂腹者,提高警惕,早做估计,可做选择性剖宫产术。

  (4)子宫畸形:

  ①分离型双子宫、双宫颈及双角子宫:分离的双子宫或双宫颈、双角子宫与单角子宫相似,发育均不佳,很少有足月产,一般宫颈开大发生障碍,盆头不称,易产程延长,一经查出应做选择性剖宫产。子宫畸形分为19种,畸形子宫内妊娠的胎儿位置异常分为8种。

  ②单宫颈双角子宫:子宫两角短,近似中隔子宫,合并臀位多,合并症多,以剖宫产为宜。

  ③中隔子宫或不全中隔子宫:多为不妊症,怀孕后流产、早产多,因子宫有中膈,卵膜增大,发生障碍、发生横位或臀位,产后胎盘剥离发生障碍,产后出血多,易漏诊,多为X线检查才被发现。

  ④双角子宫:子宫底向宫腔内膨隆,妊娠后发生横位居多。

  ⑤单角子宫:此为一侧Muller管发育,一侧发育不良,怀孕后臀位多,一般多不能达到足月,流产、早产多,子宫肌发育不良,一旦临产后阵缩微弱,产程延长,母婴合并症多,分娩时易发生子宫破裂,单角子宫妊娠比副角子宫妊娠稍好,副角子宫妊娠50%发生子宫破裂。应在妊娠期检查,早期确诊早处理。

  (5)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发育不全均合并卵巢功能不良,因此不孕症居多,即或妊娠发生流产、早产多,达足月时,宫颈开大发生障碍,阵痛微弱,产程延长,为挽救胎儿多做剖宫产。

  (6)子宫缩窄环:在分娩过程中,子宫下段或子宫内口处局部肌发生痉挛,即产程长,产妇呈疲劳脱水,子宫肌功能发生不协调收缩,以子宫内口为好发部分,一部分痉挛缩窄。将胎儿的颈部、腰部紧缩缠绕,腹部可触及一部分呈凹陷,宫腔内可触及异常的隆起的缩窄环状物,开口期可在内子宫口附近出现缩窄,因压迫致宫颈口松弛、水肿、宫颈缩紧、儿头下降困难,产程延长,膀胱、直肠受压,如分娩后出现缩窄环,可引起胎盘嵌顿。子宫缩窄部分经松弛后才能娩出胎儿或胎盘。必要时应采取剖宫产挽救胎儿。

  2、宫颈病变

  (1)宫颈病变:宫颈裂伤后感染造成子宫颈左右裂开,呈不规则裂伤瘢痕、硬节,子宫口发生狭窄,临产后产程延长,强行产钳助产可引起深部裂伤、出血,仍以选择性剖宫产为好。

  (2)宫颈管狭窄:因前次困难的分娩造成宫颈组织严重破坏或感染引起狭窄,一般妊娠后宫颈软化,临产后宫颈无法扩张或扩张缓慢者应行剖宫产。

  (3)宫颈口黏合:分娩过程中宫颈管已消失但宫口不开大,宫口包着儿头下降,先露部与阴道之间有一薄层的宫颈组织,如胎头下降已达棘下2cm,可经手捅破,宫颈口即很快扩张,也可在子宫口边缘相当于时针10点、2点及6点处将宫颈切开1~2cm,再产钳助产,但宫颈有撕裂的危险。

  (4)宫颈口开大障碍:宫缩正常,产程进展顺利,胎头已衔接,子宫内口开大,宫颈消失,仅宫外口开指尖,外口薄如纸包着儿头而不开大,初产妇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呈宫口开大不全,经产妇可引起子宫破裂,分为原发及继发2种。

  ①原发性子宫颈口异常:为先天性缺陷,非妊娠时,子宫颈和宫口均小,分娩时组织学方面不发生扩张而引起的分娩障碍。

  ②继发性子宫口异常:子宫外口组织学异常,如多次分娩,多次人工流产史者,宫口边缘的瘢痕、子宫阴道部坚硬症、过去宫颈口切开术后,或宫颈、阴道镭疗后,以及子宫颈癌瘤等,多为经产妇,如不处理,可发生子宫破裂。偶有宫颈部分坏死,呈轮状脱落而发生出血。

  以上宫颈管异常,在临产前有病史可疑者,可经阴道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5)宫颈水肿:一般常见于扁骨盆、骨盆狭窄,骨盆壁与儿头之间压迫而发生的宫颈下部水肿。此为胎头受压,血流障碍而引起宫口开大受阻,长时间的压迫使分娩停滞,如为轻度水肿,可穿刺除去紧张可使宫口开大而顺产,重者以选择性剖宫产。

  (6)子宫外口变位:分娩开始,先露部进入宫颈前壁,宫颈后壁扩张不良,将宫口推向骶骨方向,向后上方变位,称为OS.Sacralis,宫外口达骶骨岬处。一般肛门检查手指摸不到,引起宫口扩张障碍而发生难产,但在分娩过程中,后上方的宫口多移至中央与骨盆轴一致,可以开大而分娩者有之。如宫口不能够转向正中、宫口开大受阻,产程延长,致成难产,影响母婴健康。

  (7)宫颈与胎膜粘连:因炎症致使宫颈下部与胎膜粘连,使产程进展缓慢,如经阴道检查可伸手入宫颈内口深部进行剥离,使之与子宫下段、宫颈壁分离,羊膜囊形成,产程很快进展。

  (8)宫颈肌瘤:妊娠合并宫颈肌瘤比较少见,约占0.5%,多数为子宫肌瘤合并妊娠,宫颈肌瘤,当分娩时宫体收缩而宫颈向上牵引受阻,引起难产。

  浆膜下肌瘤嵌顿于Douglas窝时,分娩障碍明显,阴道检查确诊,以剖宫产为宜。

  (9)宫颈癌瘤:一般20~30岁的妇女患宫颈癌时分娩开始,宫口缺乏伸展性和弹性,宫颈开大发生障碍,组织脆弱,引起裂伤、出血、压迫坏死、感染等危险。根据产妇出现的症状早做检查,及时确诊可做选择性剖宫产。宫颈癌患者分娩时,先剖宫产,取出胎儿后,如条件许可,可做广泛子宫切除术,否则术后做放射镭疗。

  (10)宫颈坚硬症:

  ①宫颈坚硬症:分为宫颈上部坚硬症,指宫颈管异常或宫颈肌化不全坚硬症。宫颈下部坚硬症,指宫颈结缔组织坚硬症为宫颈不成熟,这样均影响宫颈变软、消失、展平和宫口开大及胎头入盆,而造成难产。

  ②宫颈管的结缔组织发生坚硬异常,使宫颈不成熟,若临产,宫颈成熟不全,宫口开指尖,使产程延长,导致胎儿窒息,产程停滞,须做剖宫产。

  3、阴道异常

  (1)先天性阴道狭窄:妊娠后虽能软化,但分娩时因伸展性差而引起裂伤。

  (2)阴道手术瘢痕:如子宫脱垂修补术后,高度炎症的瘢痕形成,宫颈裂伤,妊娠时可软化,分娩时可伸展开大,但可引起瘢痕较深的裂伤出血。应早期诊断,以剖宫产为好。

  (3)阴道肿瘤:一般阴道囊肿在分娩时才被发现,可以穿刺。其他如癌瘤、肉瘤、肌瘤等伸展受限,脆性增大易出血感染。达足月宜选择性剖宫产。

  (4)阴道纵隔:完全纵隔由子宫延伸至宫颈达阴道。阴道常合并有双子宫及双宫颈畸形。完全纵隔,一般在胎头下降过程中能将半个阴道充分扩张后通过,不全纵隔为上、下部之分,不全纵隔可妨碍胎头下降,有时自然破裂,但如较厚须将其剪断,待胎儿娩出后再切除剩余的隔,用肠线锁缝残端。

  (5)阴道横隔:阴道横隔多位于阴道上、中段,临产后肛查可误诊为宫颈口,但可感到宫颈口位于横隔水平之上,经阴道检查在横隔小孔的上方查到宫颈外口,如宫口已开全,胎头下降至盆底用手指扩张横隔或X形切开,待胎儿娩出后再锁缝切缘,困难时,以剖宫产为宜。

  4、外阴异常

  (1)外阴水肿:静脉瘤、静脉曲张、外阴狭窄是发生难产的原因。

  (2)外阴肿瘤:可致成难产,外阴脓肿在阴道分娩时切开引流。

  (3)外阴瘢痕:一般外阴大的手术后和会阴裂伤后瘢痕,分娩时容易撕裂,阴道分娩困难。

  5、子宫肌瘤合并妊娠: 子宫肌瘤随妊娠孕周增长随之增大,子宫肌瘤在孕期及产褥期发生红色变性,局部出现疼痛和压痛,并伴有低温和白细胞增高,如合并发生感染需抗生素治疗。

  黏膜下肌瘤合并妊娠,容易发生流产、早产,影响胎盘功能,妊娠达足月,因黏膜下肌瘤脱垂至阴道外发生感染,一经确诊,胎儿成熟即可做选择性剖宫产手术。

  肌间肌瘤临产后,可使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生长在宫颈肌瘤或子宫下段肌瘤或嵌顿于盆腔内的浆膜下肌瘤,均使分娩发生障碍,位于子宫后壁肌瘤影响更大,确诊后及早做选择性剖宫产。曾做肌瘤剔出术的子宫,有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瘢痕破裂,不可忽视。

  一般子宫肌瘤合并妊娠,分娩方式应根据胎头与肌瘤的位置作出判断,如肌瘤在盆腔上方,胎头已入盆,如宫缩好,产程正常进展,可自然分娩,如肌瘤位于先露部以下,胎头浮动,则阴道分娩有一定困难,应行剖宫产。剖宫产时一般不做肌瘤摘除术。

  6、盆腔肿瘤

  (1)卵巢囊肿:妊娠合并卵巢囊肿,多发生在孕3个月及产褥期发生蒂扭转,如果卵巢囊肿阻塞产道,可导致卵巢囊肿破裂,或使分娩发生梗阻,偶尔可导致子宫破裂。因此确诊后,应择期手术,孕4个月或产后的一段时间里行卵巢囊肿摘除术。如果临产后卵巢囊肿嵌顿在盆腔内须行剖宫产。

  (2)盆腔肿块:临床上比较少见,偶可有重度膀胱胀满,或阴道膀胱膨出,阴道直肠膨出,下垂的肾等阻塞盆腔,妨碍分娩进行,可行剖宫产。

软产道异常性难产相关问答更多
鲁超 鲁超 主治医师
Q产道裂伤一般怎么治好
A

产时出现产道裂伤时,医生会及时进行产道裂...

况雪静 况雪静 主治医师
Q产道裂伤怎么调理最好
A

如果想修护就可以产道修复,可以减轻产道裂...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