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管膜瘤是一种胶质细胞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即脑和脊髓中的一种放射状胶质细胞。
室管膜瘤通常发生在脑室系统腔室内或附近,最常见于小脑附近的第四脑室或脊髓内。此病偶尔发生在后颅窝之外的脑组织中,极少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之外。
室管膜瘤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不到10%。在儿童和年轻人中,室管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0%,占脊髓肿瘤的40%~60%,发病率为每10万人0.3例。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00例儿童室管膜瘤确诊。
就年龄分布而言,颅内室管膜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以幼年儿童发病率最高,在儿童中,约90%的室管膜瘤是颅内的(60%在后颅窝),其余的出现在脊髓内。
成人颅内室管膜瘤比较罕见,并且发病年龄集中在40岁以前。
脊髓室管膜瘤更常见于成人,在儿童中非常罕见,确诊年龄中位数在30~40岁间。
在室管膜瘤中,有一类叫做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肿瘤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中,在男性中更常见,很多是在尸体解剖时,偶然遇到。这类肿瘤目前缺乏确切的发病率信息,在所有室管膜瘤中的占比大约不到5%。
目前,室管膜瘤没有标准的肿瘤分期,只有按组织学特征进行的WHO分级,以及按组织学特征或肿瘤发生位置与分子遗传特征进行的分型。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显微镜下肿瘤细胞的异常程度,以及肿瘤生长、扩散的速度,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行了分级。
低级别(Ⅰ级)肿瘤细胞比高级别肿瘤细胞(Ⅱ级和Ⅲ级)更像正常细胞,而且生长和扩散得更慢,危险度相对更低。室管膜瘤中的不同类型可能是不同分级的肿瘤。
不过,室管膜瘤的分级,特别是Ⅱ级与Ⅲ级的是室管膜瘤,对预后的意义目前还不明确。基于肿瘤具体的基因突变和分子分型,在将来可能提供更好的预后分析,并最终取代目前的组织学分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室管膜瘤分为五大亚型:
典型室管膜瘤是一种WHOⅡ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起源于脑室壁或脊髓中央管壁上的室管膜细胞。这类肿瘤可以发生在脑室系统或椎管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第四脑室和脊髓。典型室管膜瘤的细胞通常会形成菊形团,可以通过细胞形态协助诊断,但并不是所有患者中都存在这样的组织学形态。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肿瘤组织学形态,将典型室管膜瘤进一步划分为了3个亚型,但这些组织学亚型分类,对于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
间变性室管膜瘤为WHOⅢ级,恶性程度较高,组织学形态与典型室管膜类相似。与典型室管膜瘤相比,间变性室管膜瘤的细胞组分更多,分裂更为活跃,常常会有毛细血管的生成和坏死。
这类室管膜瘤发生在幕上区域,为WHOⅡ级或Ⅲ级。儿童中幕上区的室管膜瘤多为这个类型。这些肿瘤存在C11orf95-RELA融合基因阳性,且多为L1CAM免疫组化染色阳性。
有研究认为,RELA融合基因会导致肿瘤预后较不理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是在第四脑室或脑室外侧的罕见成人肿瘤,通常长在脑室或中央管壁上。它们具有良好的组织学外观,生长缓慢,被分级为WHOⅠ级。这类肿瘤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在尸检时才发现。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在儿童中极少出现。如果儿童被诊断为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建议进一步复查并做肿瘤基因测序、分子分型,以防误诊。
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几乎只发生在脊髓腰骶部和终丝。成人和儿童的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不太相同。
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组织学特征是,肿瘤细胞以乳头状的形态围绕在血管化的黏液样基质核心周围。虽然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被分级为WHOⅠ级,但一些研究表明这类肿瘤恶性程度其实更高,手术切除后,颅内和脊柱播散可能会超出预期。
肿瘤基因组变化在室管膜瘤中很常见,并且可能随不同肿瘤解剖学位置而有不同。根据室管膜瘤生长的部位,可以分为幕上室管膜瘤、幕下室管膜瘤和脊髓室管膜瘤。
同时,结合肿瘤基因测序和表观遗传特征的分析,可以将室管膜瘤进行分子分型如下:
这类型肿瘤位于小脑幕之上的脑区,可根据肿瘤分子生物学特征分为幕上室管膜瘤-RELA(ST-EPN-RELA)、幕上室管膜瘤-YAP(ST-EPN-YAP)和幕上室管膜下室管膜瘤(ST-SE)。
70%~80%的儿童幕上室管膜瘤为C11orf95-RELA融合基因阳性,发病年龄范围为0~69岁,中位确诊年龄为8岁。
回顾性研究显示,该融合基因阳性的室管膜瘤预后更不理想,不过尚需更多研究证实。
幕上室管膜瘤-YAP1仅占幕上室管膜瘤的一小部分,主要发生在婴儿中,发病年龄范围为0-51岁,中位确诊年龄为1.4岁。该类肿瘤为YAP1融合基因阳性,与其它亚型的室管膜瘤相比,预后可能更好。但该亚型的分型尚未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还需要更多研究验证。
生长于幕上区的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罕见,主要发生于中老年,几乎不发生于儿童。
这类型肿瘤位于小脑幕之下的脑区,一般位于后颅窝。可根据分子生物学特征分为后颅窝A型室管膜瘤(PF-EPN-A)、后颅窝B型室管膜瘤(PF-EPN-B)和幕下室管膜下室管膜瘤(PF-SE)。
后颅窝A型室管膜瘤是幕下室管膜瘤中最常见的亚型,预后不太理想。该亚型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发病年龄范围为0-51岁,中位确诊年龄为3岁。这类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为CpG岛甲基化表型和PRC2复合体的转录沉默。大约25%的后颅窝A型室管膜瘤患者存在1号染色体长臂增加,这类患者预后通常不理想。
同时,后颅窝A型室管膜瘤还存在着H3K27me3(组蛋白27号赖氨酸残基三甲基化)的表达。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H3K27me3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来诊断后颅窝A型室管膜瘤。
这类肿瘤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中,占儿童幕下室管膜瘤的15-20%。发病年龄范围为10-65岁,中位确诊年龄为30岁,预后较好。虽然在部分后颅窝B型室管膜瘤患者中也存在1号染色体长臂增加的现象,但不同于后颅窝A型室管膜瘤,后颅窝B型室管膜瘤中的1号染色体长臂增加似乎和预后并不相关;但如果患者肿瘤存在13号染色体长臂的丢失,则可能预后不佳。
生长于幕下区的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罕见,主要发生于中老年,几乎不发生于儿童。
这类型肿瘤位于脊髓部位,主要发生于成人,在儿童中少见。可根据分子生物学特征分为脊髓室管膜瘤(SP-EPN)、脊髓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SP-MPN)和脊髓室管膜下室管膜瘤(SP-SE)。
发生于脊髓的典型或间变性室管膜瘤,多发生于成年人,儿童中较少。发病年龄范围为11~59岁,中位确诊年龄为41岁。
即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多发生于成年人,儿童中较少。发病年龄范围为9~66岁,中位确诊年龄为32岁。
生长于脊髓的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罕见,主要发生于中老年,几乎不发生于儿童。发病年龄范围为22~65岁,中位确诊年龄为49岁。
714次播放
913次播放
髓内肿瘤是恶性吗
髓内肿瘤有什么方法治
手术全切肿瘤是室管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案,术...
建议患者一定要明确具体的病情变化趋势,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