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的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疣状赘生物,通常在病毒潜伏一段时间后出现,一般潜伏期为 6 周~2 年。
俗称“刺瘊”、“瘊子”。典型表现为黄豆大小或更大的灰褐色、棕色或皮色丘疹(高出皮肤表面的局部隆起),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可呈乳头瘤状增生。在疣的表面可看到小黑点,这是形成血栓而扩张的毛细血管。修去表面角质可使毛细血管更明显,可能有助于诊断。
不同类型的寻常疣具有不同的特点:
可以发生在脚底的任何部位,但是脚部受压部位多发,特别是跖骨的中部。
最初表现为小的、发亮的丘疹长在脚底,然后逐渐增大,受压部位表面常覆盖一层淡黄或褐黄色胼胝样粗糙的皮肤,界限清楚,周围绕有增厚的角质环。角质物下方有疏松的角质软芯,周围可见小黑点。
有时数个疣聚集在一起,形成多个角质软芯,称为镶嵌疣。患者在行走或站立时可感到疼痛,也可无任何症状。
多突然出现,表现为略微隆起、表面光滑的扁平状丘疹,通常较小(如米粒至黄豆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质硬。颜色不定,通常和正常皮肤颜色基本相同,或是淡褐色,数目常较多且密集。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轻微发痒。搔抓后皮损可呈条状或串珠状排列,即同形反应或称Koebner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