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腔静脉综合征

症状名称: 上腔静脉综合征

症状部位:胸部

相关科室: 内科 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 心胸外科 心血管外科 中医科

相关疾病: 暂无信息

  (一)支气管肺癌
  上腔静脉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有胸腔恶性肿瘤,其中又以支气管肺癌为主要病因。本病诊断要点:○140岁以上病人突然发生刺激性呼吸道疾病,咳嗽性质突变质;○2痰中带血或有明显胞痛;○3顽固性发热,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者;○4晚期可出现肿瘤压迫症状(如发生气促、哮喘、同侧眼球内陷、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额部无汗、声嘶、吞咽困难)和转移症状(如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腋下淋巴结肿大,还可出现远处脏器转移)。当肺癌位于上叶,尤其是是右上肺叶直接浸润上纵隔时,或已转移至纵隔淋巴结,都可压迫上腔静脉引起本综合征,据报告约占肺癌病例的15%。肺癌患者一旦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后生存期仅在10周内;○5痰检查癌细胞,是早期诊断方法之一,阳性率可达70%-80%;○6胸水检查,多呈血性,可查出癌细胞;○7X线检查,肺门出现单侧阴影增大,或同一肺段肺叶炎症反复出现;工肺部有孤立圆形或结节性浸润灶,抗生素治疗后反而增大。如发现合并有气管旁纵隔淋巴结无肿大,则更支持支气管肺癌的诊断;○8CT或磁共振检查对X线不能确诊的病例有重要价值;○9当病因诊断有困难时,尚可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考虑剖胞探查。
  (二)恶性淋纠瘤
  本病累及纵隔时,肿大淋巴结压迫上腔静脉即可引起本症。多见于儿童、青壮年及中年,以男性居多。诊断要点:○1淋巴结肿大,常以表浅淋巴结肿大为首发,依次为颈部、腋下、腹股沟部。肿大常不对称,质坚有弹性,无疼痛。深部淋巴结大,如纵隔、腹膜后、腹腔内可引起局部浸润症状;2可有发热、畏寒、乏力、盗汗。热型不规则、持续或周期性;3可有淋巴结状致密的圆形包块,此可作为本病特征。但也可仅见纵隔孤立性肿块;5确诊主要根据病变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淋巴结穿刺涂片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纵隔肿瘤
  诊断要点:

①胸痛、胸闷为常见症状。畸胎瘤侵及肺可引起咳嗽,咯痰,咯血或咯毛发。胸腺瘤有时伴重症肌无力;

②恶性纵隔肿瘤可引起上腔静脉梗阻,血性心包,霍纳征或血性胸水;

③胸部X线片常根据肿瘤部位和形态来判断肿瘤类型。前上纵隔分叶状肿瘤胸腺瘤为多见。位于前纵隔靠近心底部规则或不规则肿瘤以畸胎瘤多见;

④前纵隔肿瘤可用针吸活检帮助诊断,但一定要排除主动脉瘤的可能性。必要时可做心血管计波造影及主动脉造影。
  (四)慢性纤维性纵隔炎
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为常见;

②有损伤,肺部感染史,也可为特发性;

③病理改变为纤维组织增生与原痕收缩,伴有局灶性白细胞浸润或钙化,有时还合并奇静脉淋巴结结核或淋巴结肿大,由此而产生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④胸部X线检查显示右上纵隔上腔静脉影增宽,有时并可见奇静脉淋巴结肿大;

⑤心电图多无改变。本病应注意排除可能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的其他病因,特别如纵隔的恶性和良性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结核性淋巴结炎以及升主动脉瘤等,结合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才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做纵隔镜进一步确诊。
  (五)升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主要为梅毒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好发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

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者多见于老年人,梅毒性则多见于男性,有冶游史,特别是梅毒晚期;

②症状:可因动脉瘤压迫而产生持续性胸骨后或颈背部疼痛,后期为剧痛伴有波动感。压迫气管时出现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任追食管而致咽下困难,压迫左喉返神经有声音嘶哑。梅毒性主动脉瘤可累及冠状动脉开口而产生心绞痛。

③除了压迫上腔静脉所产生的典型上腔静脉阻塞征群外,还可压迫右侧支气管和右肺动脉产生肺不张和局部收缩期杂音。动脉瘤尚可破人上腔静脉产生急性上腔静脉阻塞,穿破人心包和胸腔引起心包和胸腔积血;

④体征可发现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听到响亮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哪有震颤,可闻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

⑤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升主动脉有边缘清楚触状或囊状块影,并有膨胀性搏动。梅毒性抓瘤在动脉瘤边缘部位可见到弧形钙化影则征;

⑥阳性的血清 USR梅毒反应支持梅毒诊断;⑦主动脉造影及磁共振检查可明确诊断。
  (六)上腔静脉血栓福。
  有安装心脏起搏导管、中心静脉压监测和静脉高营养导管或漂浮导管的病史,结合栩的上腔静脉阻塞体征即可确定诊断。二维游心动图检查可以协助诊断。

上腔静脉综合征相关音频更多
上腔静脉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

上腔静脉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

李红冬 内科 1020次播放
上腔静脉综合征相关问答更多
陶远 陶远 副主任医师
Q眼缺血综合征属于视网膜静脉阻塞吗
A

目前孩子眼球里面看起来发白的话,被称作白...

林中军 林中军 主治医师
Q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
A

还会出现深静脉血栓,比如说肾静脉血栓形成...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