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sudden death)是指外表健康或非预期死亡的人在内因或无外因的作用下,突然和意外的发生非暴力性死亡。
由于对“突然”缺乏统一的规定,所以在时间分类上可分成:
猝死可发生于任意年龄,包括婴儿、儿童、青少年、青壮年、老年人。猝死发生于平素身体健康或基本健康的人。发生在特殊人群中的猝死包括运动员猝死和婴儿猝死综合征。
严格意义上讲,患者已经死亡才称为猝死,复苏成功称为猝死未遂或心脏骤停存活者,但习惯上上述均可称为猝死。
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中,心源性猝死(心脏性猝死)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美国每年约有25万~4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北美和欧洲地区,普通人群每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为50~100/10万。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我国心源性猝死年发病率大约为41.84/10万,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年,是全世界发生心源性猝死人数最多的国家。
虽然发病率已渐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整体抢救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院外发生的心源性猝死占80%,目击者及时参与现场心肺复苏和就近获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影响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在青中年人群中,男性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高于女性,但在老年人中,男女无显著差异。有研究显示,冬季及晨起猝死的发生率较高。
是指心脏跳动突然停止,通常是由于持续性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引起的,多在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死亡,是猝死的主要原因。
患者多存在未被诊断的心脏器质性疾病或者心律失常。
是指非心脏疾病导致的猝死,包括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或毒物中毒、过敏、精神应激、水电解质和代谢紊乱、严重感染等,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猝死。
非心源性猝死所占比例较少,但由于猝死的后果十分严重,也不应忽视。
指2周~1岁之间婴儿的突然和意外死亡,死后全面尸检及病史仍不能揭示确切的病因。一般建议婴儿仰卧位睡觉,避免睡眠环境过热或过冷,避免床上用品过软。
运动员是猝死的高发人群,但年轻运动员和老年运动员发生猝死的原因有很大差异。以35岁为分界,年轻运动员猝死多与心肌病或心律失常相关,老年运动员猝死则多与冠心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