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血病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内科

疾病用药:暂无数据

疾病自测:暂无数据

卡氏肺囊虫感染

由于白血病患儿免疫力低下,有感染卡氏肺囊虫的可能,因此通常建议长期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SMZco),以预防卡氏肺囊虫感染,直至化疗结束后3个月。在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24小时前,需停用复方磺胺异噁唑,直到用甲氨蝶呤后至少72 小时,甲氨蝶呤浓度小于0.4 μmol/L后,再开始服用复方磺胺异噁唑。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

白血病患儿中性粒细胞偏低,可能会出现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通常来势凶猛,进展迅速,因此需要及时给予初始经验性治疗,待病原体明确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一旦发生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或者明显的粘膜炎症时,除了新碱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其它化疗药物需暂时停药,直到体温正常、粘膜炎恢复、感染控制。如果使用门冬酰胺酶,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综合考虑使用。如果停药时疗程已经达到20天或以上,或者已经完成本疗程化疗的80%,则不用再追加化疗,否则需要补足疗程。

化疗相关并发症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对化疗敏感的肿瘤在初始治疗时,会有大量肿瘤细胞溶解坏死,引起高尿酸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及尿酸结晶堵塞肾小管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由于该类型对化疗敏感,因此如果肿瘤高负荷,较容易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需要积极预防。

通常,医生会使用别嘌呤醇、静脉水化、尿酸氧化酶等药物或方法来预防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如果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则需针对相应症状积极治疗。

分化综合征(DS)

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分化综合征是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或砷剂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一般在用药后2~3天发生,严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险。

如果患儿同时存在以下3项或3项以上临床表现,则可能患上了分化综合征: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呼吸困难、呼吸窘迫、发热、肺水肿、肺部浸润、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周围性水肿、短期内体重增加(较同时段基础体重增加10%或以上)、骨痛、头痛、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

如果患儿出现分化综合征,可以使用类固醇激素及其它缓解症状的药物进行治疗,并根据患儿病情调整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的用量。

心脏毒性相关并发症

蒽环类药物和砷剂可引起心脏毒性。

  • 蒽环类药物

可引起急性心肌损伤和慢性心功能损害,前者为短暂而可逆的心肌局部缺血,可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心前区不适等。后者为不可逆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与药物累积剂量相关。

如果心功能检测提示心功能异常,且并非感染所致,需暂停使用蒽环类药物,直至心功能恢复。如果出现心肌损伤,可根据病情选择右丙亚胺(Zinecard)等药物进行治疗。

  • 砷剂

砷剂可引起心律失常。每一个砷剂疗程前,需要检查心电图,每1~2周复查心电图;若发现心律失常风险,需要纠正电解质紊乱,停用可能引起相关症状的可疑药物,并且至少每周复查一次心电图;

如果症状严重,则需对砷剂减量或停药;如果发生扭转性心动过速,应该永久禁用砷剂。

肝脏毒性相关并发症

有些化疗药物对肝脏有毒性,临床表现为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因此,每个疗程前一般需要检查肝功能以确定是否可以按时化疗,维持治疗期间每4~8 周检查一次肝功能, 无特殊情况者可每12周检查一次。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保肝药”,但其作用并不明确,国际上各大临床方案均不常规使用“保肝药”,也没有“保肝药”增加化疗安全性的报道。此外,“保肝药”可能会和化疗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化疗药物代谢的复杂性,因此不推荐使用辅助性“保肝药”。

神经毒性相关并发症

化疗药物阿糖胞苷和长春新碱有神经毒性。

当阿糖胞苷相关的神经毒性症状非常明显,影响到患儿的正常生活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中阿糖胞苷的剂量。

长春新碱在使用时,如果出现持续存在的腹绞痛、步态不稳、严重的疼痛、抗利尿激素尿激素异常分泌(SIADH)等明显的中毒表现,则需减量使用,或者改用神经毒性较小的长春地辛。抗真菌药物(唑类)可增加新碱类药物的神经毒性,需谨慎同时使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阿糖胞苷对肺部有毒性,可能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及胸部X线提示两肺浸润。有这种症状的患儿需要首先通过胸部CT和心脏超声检查排除肺部感染和其他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可能性。

如果确定为阿糖胞苷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推荐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有条件者可以邀请小儿肺科医生会诊。

肾脏毒性相关并发症

肾毒性药物(如阿昔洛韦)可导致亚临床性肾功能异常。因此,如果患儿在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的同时服用这类药物,应视情况将肾毒性药物延迟到大剂量甲氨蝶呤20 小时以后,或者等甲氨蝶呤已经充分排泄后再给药。

门冬酰胺酶相关副作用

门冬酰胺酶可能会引发过敏、胰腺炎和凝血功能障碍。

门冬酰胺酶过敏可表现为皮试阳性、皮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或肌肉注部位红、肿、热、痛。严重过敏(3-4级)反应一般发生在用药后2~3小时内,因此用药后需要留院观察至少3小时。如果出现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同时针对过敏反应的症状,使用抗组胺药、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如果患儿出现疑似胰腺炎的腹痛,必须做腹部超声、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胰腺炎。如果确为胰腺炎,则需调整用药方案,并按胰腺炎对症治疗。

门冬酰胺酶对凝血功能有影响。如果患儿有明显的出血或血栓症状,并证实有明显凝血功能异常,可以输注相应的血制品。

血液学毒性相关

化疗药物在清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造血产生影响。在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血象应该达到以下标准:白细胞计数(WBC)≥2.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0.8×109/L,血小板(PLT)≥80×109/L。

在儿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中,有如下建议: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最初治疗的6个月里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75×109/L,或血小板低于50×109/L,需停用伊马替尼,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1×109/L后再重新开始用相同剂量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行治疗。

如果患儿中性粒细胞减低持续2~4周不能恢复,或者预期患儿可能会出现较长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可以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俗称升白针)。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时应输注血小板,如果患儿有明显出血症状或感染表现,输注指征可适当放宽。

移植物抗宿主病

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由于供者和患儿基因的差异,患儿身体里的免疫细胞会对移植物进行攻击,产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主要集中在皮肤、肝脏和消化道,包括红斑、皮疹、水泡、手脚掌皮肤疼痛、皮肤干裂或剥落、皮肤颜色变深、脱屑变厚甚至硬化,皮疹(外观看上去像苔藓)、黄疸(皮肤和/或眼白发黄)、恶心、呕吐、腹疼、腹泻等。

通常,患儿需要服用抗排异药来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环孢菌素、西罗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他克莫司等。由于轻微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有一定的抗白血病作用,可以帮助预防白血病复发,因此通常会通过药物将移植物抗宿主病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具体疗程医生会根据疾病类型、移植的方式、供者选择,及移植后的并发症而决定。

儿童白血病相关视频更多
儿童血液疾病传染途径
儿童血液疾病传染途径
章志学 血液内科

476次播放

儿童白血病怎么引起的
儿童白血病怎么引起的
胡飞 血液内科

750次播放

儿童白血病相关音频更多
儿童白血病的初期症状

儿童白血病的初期症状

李红冬 内科 238次播放
急性白血病能根治吗

急性白血病能根治吗

李红冬 内科 225次播放
儿童白血病相关问答更多
魏春根 魏春根 副主任医师
Q儿童慢性白血病与急性白血病哪个严重
A

儿童慢性白血病经常会发生急变,如果是发生...

张勤良 张勤良 主治医师
Q儿童白血病治愈率
A

白血病完全治愈的几率是比较小的,可能不到...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