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 (高山病)

发病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

疾病用药:暂无数据

疾病自测:暂无数据

概述高原病是指高原低氧环境暴露所致的特发疾病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急性重症高原病可危及生命,需及时治疗慢性高原病发生在久居高原人群

高原病是什么?

高原病是指人体从平原进入海拔2500m以上的高原,或由高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特发病,又称高山病。高原病按照高原缺氧暴露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包括急性轻症高原病、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平时说的高原反应就是急性轻症高原病,属于可逆反应,预后较好,主要症状是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疲劳等。

高原病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

  • 高原病总的发病率约为25%~80%,随着旅游业发展,进入高原人群增加,高原病发病人数逐渐增加。
  • 根据海拔高度不同,高原病的发病率不同。如急性轻症高原病在海拔2500~3000m、4000m处的发病率分别为25%、50%;乘飞机急进4000m高原发病率可达到80%;在4000~5000m海拔,高原肺水肿的发病率约为0.5~1%,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约为0.1~4%;我国慢性高原病的发病率2.8%,我国高原地区约25万~30万人患有此病。海拔3000m以下慢性高原病罕见,患病率随海拔升高而增高,海拔2980m为1.05%,3 968m~4128m为 3.75%,4006m~5226m发病率更高。
  • 海拔升高速度越快,患病率越高,主要好发于心肺功能低的老年人、运动量大的人群。慢性高原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主要发生在久居高原的移居人群或少数海拔4000m以上的世居人群。

高原病有哪些类型?

高原病根据起病急缓可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可分为急性轻症高原病和急性重症高原病,后者包括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慢性高原病可分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高血压、高原肺高血压、高原心脏病及高原衰退症,具体如下:

急性高原病

急性轻症高原病

是指机体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低海拔高原进入高海拔高原后,短时间内出现一系列急性缺氧表现,是急性高原病的最常见形式。急性轻症高原病的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等,头痛+其他两个症状为其诊断标准,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急进高原后,出现急性轻症高原病相关症状但未达到急性高原病诊断标准,称为急性高原反应。一般在进入高原后数小时内发病,1~2天症状比较明显,7天后症状基本消失。

高原肺水肿

一般发生于快速进入高原者,因急剧低氧导致肺血管剧烈收缩,出现肺间质或肺泡水肿等特征的急性高原病。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如不能及时诊断治疗,病死率较高。既往高原肺水肿病史者再次进入高原发生肺水肿概率更高。

高原脑水肿

又称为高原脑昏迷、神经性高山病,属于罕见且严重的急性高原病,通常在高原肺水肿的基础上发生。主要是急剧缺氧造成脑细胞水肿和细胞间隙水肿,进而出现脑功能障碍。如果治疗不及时,可随时发生死亡。

慢性高原反应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是指机体长期处于高原低氧环境中,导致红细胞过度增生。一般海拔越高,居住时间越久,红细胞增加越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出现血栓或局部组织坏死等并发症。

高原高血压

是指患者在平原地区血压正常,进入高原后3个月-1年后血压逐渐增高,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部分人在返回平原后血压可恢复正常;或者平原高血压患者,进入高原后,血压更高,原平原治疗方案无效者。以上情况均需积极降压治疗。

高原肺高血压

在高原居住3个月以上,出现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导管及心脏超声评估平均肺动脉压≥30mmHg,可无特异症状。

高原心脏病

是慢性高原缺氧直接或高原肺高血压导致右心肥厚、右心衰竭的一类独特类型的心脏病。多发生于在高原地区出生及生长的小儿和移居者。本病临床呈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右心衰竭的症状及体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是其主要诊断手段。

高原衰退症

当机体长期暴露于高原低氧环境中,造成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出现与年龄不相符的减退,包括认知和体能的减退,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判断能力降低、长期失眠、疲乏倦怠、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牙齿松动容易脱落、脱发等系列表现。

高原病相关视频更多
高原性心脏疾病的症状
高原性心脏疾病的症状
蔡丽娥 心血管内科

394次播放

高原性心脏病的特征
高原性心脏病的特征
蔡丽娥 心血管内科

730次播放

高原病相关音频更多
心脏瓣膜性疾病能上高原吗

心脏瓣膜性疾病能上高原吗

柳瑞 心血管内科 709次播放
高原病相关问答更多
孙凤来 孙凤来 副主任医师
Q高原反应怎么治疗
A

平时在生活中要多做些锻炼,多锻炼对于提高...

孙凤来 孙凤来 副主任医师
Q高原反应怎么办
A

平时应该要按时休息,不要让自己过于疲劳,...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