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惊风
一、辨证要点
1.辨
表热、
里热 昏迷、抽搐为
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高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辨痰热、痰火、
痰浊 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
清窍;妄言谵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蒙
心包,阻蔽心神。
3.辨外风、
内风 外风邪在肌表,清透宣解即愈,若见高热惊厥,为一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内风病在心肝,热、痰、惊、风四证俱全,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病情严重。
二、治疗原则
以清热、
豁痰、镇惊、
熄风为治疗原则。痰盛者必须豁痰,惊盛者必须镇惊,风盛者必须熄风,然热盛者皆必先解热。由于痰有痰火和痰浊的区别;热有表里的不同;风有外风、内风的差异;惊证既可出现惊跳、嚎叫的实证,亦可出现恐惧、惊惕的虚证。因此,豁痰有
芳香开窍,清火
化痰,涤痰通腑的区分;清热有解肌透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的不同;
治风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差异。
三、分证论治
1.风热动风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欲饮,神昏惊厥,舌苔黄糙,舌质深红或绛,
脉数有力。
常用药:连翘、石膏、黄连、黄芩、栀子、知母清气透热,生地、
水牛角、赤芍、玄参、
丹皮清营凉血,
羚羊角、石决明、钩藤熄风平肝。
3.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烦躁,手足躁动,反复抽搐,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
眼相引,神识昏迷,舌质红绛,
脉弦滑。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证候;起病急骤,突然壮热,烦躁
谵妄,神志昏迷,反复惊厥,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
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常用药: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
山栀通泻三焦火,导火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泻火解毒。白头翁、秦皮
清肠化湿,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
5.惊恐惊风
证候:暴受惊恐后突然抽搐,惊跳惊叫,神志不清,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脉乱不齐。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常用药:琥珀、朱砂、金箔镇惊安神;
胆南星、
天竺黄清化痰热;人参、茯苓、
淮山药、甘草益气扶正;
菖蒲、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开窍。
一、辨证要点
2.辨脏腑仅有形神疲惫,
面色萎黄,肢体抽搐,大便稀溏,四肢不温,为病在肝脾;若面色苍白,
囟门低陷,四肢厥冷,
手足蠕动,大便清稀、舌淡、脉细无力,为病在肝脾肾。
二、治疗原则
三、分证论治
1.土虚木亢
证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
浮肿,神志不清,阵阵抽搐,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
肠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常用药:
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
炙甘草健脾益气,
煨姜、桂枝温运脾阳,白芍、钩藤平肝熄风。
2.脾肾阳虚
证候: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冷,额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质淡,苔薄白,
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温补脾气,炮附子、肉桂、
川椒、
炮姜、
灶心土温阳救逆。
3.阴虚风动
证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震颤瘛疚,或肢体拘挛,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光无苔,质绛少津,
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