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

发病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神经内科 传染病科 急诊科

疾病用药:暂无数据

疾病自测:暂无数据

概述

由汉赛巴通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症状以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为主通过症状结合病原学检查可诊断本病预后好,有自限性,少部分人出现严重全身损害

猫抓病是什么?

猫抓病又称良性淋巴网织细胞增多症,是通过猫、狗等宠物接触、抓伤或咬伤,导致感染汉赛巴通体,从而引起的传染病。猫抓病呈自限性,皮肤病变和局部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特征。

猫、狗等带菌动物的抓、咬和舔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主要临床表现为感染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脓包,附近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厌食、肌肉痛、脾肿大等,整个病程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猫抓病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

流行特点

  • 猫抓病属全球性疾病,中国1979~2007年共报道1631例猫抓病,患者最低年龄为2月龄,最高年龄为85岁。
  •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温暖潮湿季节。
  • 本病散发,病例可呈家庭集中分布,多见于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男性略多于女性。

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带汉赛巴通体的猫,尤其是1岁以内的幼猫。

传播途径

带菌动物(猫,狗等)抓、咬和舔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吸血节肢动物(跳蚤、虱子等)叮咬以及与猫密切接触也可感染本病。

易感人群

虽然患者年龄段涉及婴儿至高龄老人,但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易感。

猫抓病有哪些类型?

猫抓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典型猫抓病和非典型猫抓病。

典型猫抓病

这种类型又称猫抓性淋巴结炎,是本病最常见的形式。该类型患者被猫抓、咬、舔后3~10天,在皮损部位可出现红斑、丘疹。

大约2周后,出现皮损同侧肢体的颈部、腋窝、肱骨内上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伴淋巴结红、肿、热、痛的局部症状,还可伴有发热、不适、疲乏、厌食、甚至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

非典型猫抓病

具有淋巴结外受累表现的猫抓病,统称为非典型猫抓病,多由细菌经血道或淋巴道播散所致,这种类型常常伴有较严重的全身性症状,如不明原因的发热、全身不适等。依据受累病变部位可分为眼病型猫抓病、中枢型猫抓病、肝脾猫抓病、肌肉骨骼猫抓病、乳腺猫抓病及全身性猫抓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