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清学检查 用于诊断的血清学检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非特异性试验(也称非密螺旋体试验),另一类为特异性试验(密螺旋体试验)。
(1)非特异性试验:非特异性试验是用于测定血清中抗宿主某些自身抗原的抗体的试验。这些宿主自身抗原与感染的梅毒螺旋体结合在一起,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这些自身抗原的抗体,测定这些抗体可间接地判断螺旋体的感染。与螺旋体感染有关的主要抗原为心脂,它是由肝脏产生的一种磷脂。
最常用的非特异性试验有两种:一种为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VDRL),另一种为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RPR),两种试验均是定量测定血清中的抗心脂抗体,其结果判定为“反应”、“弱反应”、“临界”和“无反应”4类。
(2)特异性试验:特异性试验是定量测定抗密螺旋体抗原的方法。最常用的试验方法有两种:一种为荧光素密螺旋体抗原吸附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gen absorption,FTA-ABS),另一种为微血凝集素测定试验(microhemagglutination assay for treponema pallidum,MHA-TP)。FTA-ABS的方法是:将加热的待检血清与吸着剂混合,以除去非特异性抗体,然后将血清与含有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玻片一起孵育,并加入荧光素标记的抗人球蛋白,在荧光显微镜下判定结果为“反应”或“无反应”;MHA-TP的方法为:将溶解的梅毒螺旋体包被致敏的绵羊红细胞,加入待检血清后,如血清中有抗体存在,则发生凝集反应。试验结果被判定为“反应”和“无反应”两种。两种特异性试验都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结缔组织病偶尔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3)血清学试验临床意义及判断:
①VDRL或RPR呈现“反应”结果,往往提示疾病有活动性,多见于二期梅毒;随着有效治疗,疾病痊愈或进入潜伏期,梅毒实验结果转为“无反应”;有些患者不经治疗,随着时间延长,也可转为“无反应”。
②FTA-ABS或MHA-TP试验呈现“反应”结果,见于一期梅毒患者。患者感染后,此种阳性结果往往维持终生。
③一些疾病可出现RPR和VDRL假阳性结果,非典型肺炎、疟疾、接种疫苗可引起短期(不超过6个月)的假阳性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麻风和老年人可出现持久的假阴性结果。
④一些疾病可引起FTA-ABS假阳性结果,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胆汁性肝硬化等都可引起持久的甚至是终生的假阳性结果。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此项检查时应注意患者的全身疾病或病史。
(4)脑脊液的梅毒血清学试验:对脑脊液进行梅毒血清学试验有助于确定神经梅毒,并且对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价值。随着有效的治疗,脑脊液蛋白水平逐渐降低,细胞计数于6~12周恢复正常。如这些参数无变化,往往提示应重新给予治疗。
2.梅毒螺旋体的直接观察 将含有病原体的体液与荧光素标记的抗体一起孵育,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已有人对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的房水进行此项观察,于活动性炎症时可观察到此种病原体,在有效治疗后则不能观察到。但此种检查受两种因素限制,一是仅在一期梅毒有下疳或在二期梅毒有脓疮时才能获取阳性的标本,另一限制是此种检查可出现假阳性结果,抗体可与非致病的共生密螺旋体发生反应,易被误认为是梅毒螺旋体。
3.PCR检测 PCR检测已用于梅毒的诊断。但此种检查可出现假阳性结果,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污染。
包括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虽然对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无特异性,但可发现视网膜内病变,有助于判定病变的范围、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血管周围炎、新生血管膜、黄斑囊样水肿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可评价脉络膜病变。Baglivo等曾对急性梅毒性黄斑鳞状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进行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前者显示活动性病变早期弱荧光、后期荧光素染色;后者显示活动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早期弥漫性弱荧光,后期呈强荧光。虽然这些造影改变不是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所特有的,但这些改变结合临床和血清学检查,将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前葡萄膜炎主要发生在虹膜与睫状体,而后葡...
前葡萄膜炎的治疗药物有睫状肌麻痹剂和糖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