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需要排除: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的因素、药物因素、神经系统外伤史、精神性(心理性)震颤等。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的震颤分级标准:
0级:无震颤;
1级:轻微,震颤不易察觉;
2级:中度,震颤幅度<2 cm,非致残;
3级:明显,震颤幅度在2~4 cm,部分致残;
4级:严重,震颤幅度超过4 cm,致残。
特发性震颤经常被误诊,通常需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帕金森病震颤主要为静止性震颤,可合并动作性震颤,手部搓丸样震颤和下肢静止性震颤。除震颤外,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
主要为上肢和下肢的意向性震颤,常伴有小脑的其他体征,如共济失调、轮替运动异常、辨距不良等,而特发性震颤患者通常不伴有小脑症状。
多在焦虑、紧张、恐惧时出现,与特发性震颤相比,其频率较快但幅度较小,有相应的心理学特点,去除促发因素症状即可消失。
甲亢或肾上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生理亢进性震颤对肢体施加较大惯性负荷时,震颤频率可减少1次/秒以上,并同时伴有甲亢或肾上腺功能亢进症状。例如甲亢患者多伴有食欲亢进、多汗、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神经兴奋性增高和甲状腺肿大等;肾上腺功能亢进患者多表现伴满月脸、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和多血质等症状。
原发性直立性震颤表现为站立时躯干和下肢姿势性震颤,可累及上肢,伴体态不稳和小腿痉挛,坐下或仰卧后缓解,行走时减轻。
红核性震颤是静止性姿势性及意向性震颤的混合体,震颤频率2~5次/秒。通常由红核附近病变(脑卒中或外伤)引起,常伴脑干和小脑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