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当掌握标本虚实,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气滞、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之虚。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或
标本同治,虚实兼顾。治标常以
散寒、
化痰、
行气、活血为主,
扶正固本包括
温阳、补气、益气养阴等法。活血
通脉是其基本
治法。
1.寒凝心脉
证候: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感寒痛甚,
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
脉沉紧或促。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治则:温经散寒,活血通痹。主方: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
当归四逆汤。
若疼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伴有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为阴寒极盛,胸痹心痛重证,治以温阳
逐寒止痛,方用
乌头赤石脂丸。
苏合香丸或冠心苏合香丸,
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发作时含化可即速止痛。
阳虚之人,虚寒内生,同气相召而易感寒邪,而寒邪又可进一步耗伤阳气,故寒凝心脉时临床常伴阳虚之象,宜配合温补阳气之剂,以
温阳散寒,不可一味用
辛散寒邪之法,以免耗伤阳气。
2.气滞心胸
证候: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
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
腹胀闷,得
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治则:疏调气机,和血舒脉。主方:
柴胡疏肝散。
气滞心胸之胸痹心痛,可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木香、
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厚朴、枳实等芳香
理气及破气之品,但不宜久用,以免耗散正气。如气滞兼见阴虚者可选用佛手、
香椽等理气而不
伤阴之品。
3.痰浊闭阻
证候: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
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
脉滑。治则:
通阳泄浊,
豁痰开结。主方: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若患者痰黏稠,色黄,大便干,苔黄腻,脉滑数,为痰浊郁而化热之象,用
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因痰阻气机,可引起气滞血瘀。另外,痰热与瘀血往往互结为患,故要考虑到血脉滞涩的可能,常配伍郁金、
川芎理气活血,化瘀通脉。
若痰浊闭塞心脉,卒然剧痛,可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止痛;因于痰热闭塞心脉者用
猴枣散,清热化痰,开窍镇惊止痛。
4.瘀血痹阻
证候: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
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
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治则: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主方:
血府逐瘀汤。
寒(外感寒邪或阳虚生内寒)则收引、气滞血瘀、
气虚血行滞涩等都可引起血瘀,故本型在临床最常见,并在以血瘀为主症的同时出现相应的兼症。兼寒者,可加细辛、桂枝等温通散寒之品;兼气滞者,可加沉香、檀香辛香理气止痛之品;兼气虚者,加黄芪、
党参、白术等
补中益气之品。若瘀血痹阻重证,表现
胸痛剧烈,可加乳香、
没药、郁金、延胡索、降香、丹参等加强活血理气止痛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是胸痹心痛常用的治法,可选用
三七、川芎、丹参、当归、红花、苏木、赤芍、泽兰、牛膝、
桃仁、鸡血藤、益母草、
水蛭、王不留行、
丹皮、
山楂等活血化瘀药物,但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使用,才能获得良效。另外,使用活血化瘀法时要注意种类、剂量,并注意有无
出血倾向或
征象,一旦发现,立即停用,并予相应处理。
证候:心胸阵阵隐痛,
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晄白,或易出汗,
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
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结代。治则:补养心气,鼓动心脉。主方:
保元汤。
补心气药常用人参、党参、黄芪、大
枣、太子参等,如气虚显著可少佐肉桂,补
少火而生气。亦可加用麦冬、
玉竹、黄精等益气养阴之品。
若阴不敛阳,
虚火内扰心神,心烦
不寐,舌尖红少津者,可用
酸枣仁汤清热除烦安神;如不效者,再予
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宁心安神。若阴虚导致阴阳气血失和,心悸怔忡症状明显,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方中重用生地,配以阿胶、麦冬、
麻仁滋阴补血,以养心阴;人参、大枣补气
益胃,
资脉之本源;桂枝、生姜以行
心阳。诸药
同用,使阴血得充,阴阳调和,心脉通畅。
7.心阳不振
证候:胸闷或心痛较著,气短,心悸怔仲,
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治则:补
益阳气,温振心阳。主方:
参附汤合
桂枝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