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的能力。因此,多年来不少学者对此症的病因学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以下学说:
1、经输卵管移行学说:
Sampson认为在月经期间脱落的子宫内膜碎屑可随经血倒流入输卵管,然后由伞端溢出,移植于盆腔腹膜、卵巢等组织的表面,继续生长,最后发展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但经血倒流的理论有其局限性,仅能说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而无法解释子宫内膜异位到腹膜后淋巴组织及盆腔以外的胃肠、胸部、手臂等处的发病。
2、良性转移(经淋巴及静脉)学说:
所谓良性转移是指子宫内膜碎屑偶然进入淋巴管或静脉血管而播散至诸如腹膜后淋巴结、输尿管、肺、胸膜、胃肠道、下肢、手、臂等部位。
3、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有些学者提认为人体中的某些组织,如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盆腔腹膜、脐、腹股沟疝囊以及阴道直肠隔等均起源于体腔上皮,具有潜在的化生能力。在适当条件下(如大量雌激素作用下),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或与子宫内膜极为相似的组织。
4、基因学说:
有人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可能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的遗传性疾病。
5、免疫学说:
异位子宫内碎片的种植或排斥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在恒河猴或人类患有异位膜症时,均证明有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6、医源性(直接移行):
指由医务人员在做手术时,意外地将子宫内膜移植于切口处,而于日后在切口瘢痕内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发病机制
1、分布: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布范围甚广,目前仅脾脏中尚未发现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这可能与脾脏比其他腹部脏器更具有免疫学功能优势相关。
子宫直肠陷凹是盆腔最低位,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好发部位,因而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少见。
2、病理学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往往表现为紫蓝色的浅表斑点,呈“火药灼伤”样。单个病灶直径多不大于0.5cm,周围常有纤维组织增生。
妊娠或激素治疗时异位内膜可呈蜕膜样变,病灶变得水肿,稍呈胶冻样,类似恶性病变。
建议去正规医院就诊检查,了解子宫内膜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