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 (哮病)

发病部位:胸部

就诊科室:呼吸内科 急诊科

疾病用药:暂无数据

疾病自测:暂无数据

  1.症状 哮喘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咳痰,多于发作趋于缓解时痰多,如无合并感染,常为白黏痰,质韧,有时呈米粒状或黏液柱状。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很大,轻者仅有胸部紧迫感,持续数分钟,重者极度呼吸困难,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症状的特点是可逆性,即经治疗后可在较短时间内缓解,部分自然缓解,当然,少部分不缓解而呈持续状态。发作常有一定的诱发因素,不少患者发作有明显的生物规律,每天凌晨2~6时发作或加重,一般好发于春夏交接时或冬天,部分女性(约20%)在月经前或期间哮喘发作或加重。要注意非典型哮喘病人。有的病人常以发作性咳嗽作为惟一的症状,临床上常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有的青少年病人则以运动时出现胸闷,气紧为惟一的临床表现。

  2.体征 体征是呼气哮鸣音,与呼吸困难同时出现和消失,一般来说,哮鸣音越高、细,出现于呼气末期,哮喘症状越严重。发作期可有肺过度充气和体征如桶状胸,叩诊过清音,呼吸音减弱等,呼吸辅助肌和胸锁乳突肌收缩增强,严重时可有发绀,呼气相颈静脉怒张、奇脉等,部分危重病人,气流严重受限,喘鸣音消失,呈现“沉默肺”。

  对典型病状和体征,可作出临床诊断,对不典型病例,应作下列检查,结合治疗后的反应可以确诊。

  1.支气管激发试验 采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刺激(表1),观察气道的反应的程度,以判明气道反应性高低的方法。通常以组胺或醋甲胆碱吸入试验最常用和敏感性最高。吸入组胺累积剂量≤7.8 µmol或醋甲胆碱浓度≤8mg肺通气功能(FEV1)下降>20%者为气道高反应性,是支持支气管哮喘的有力证据,一般适用于通气功能在正常预计值的60%或以上的患者。

  2.支气管扩张药 吸入试验和两周强化平喘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前后肺通气功能比较:对已存在气道阻塞、通气功能在正常预计值的60%以下者,测定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0.2mg,15min或强化平喘治疗后(如口服泼尼松20~40mg/d,2周)的肺通气功能(FEV1)的变化,改善>15%者,结合临床可以确诊。

  3.呼气峰流速(PEF)波动率测定 用微型峰流速仪监测。于清晨起床及下午(黄昏)各测定PEF,若两数值之差与其之和的均值相比>20%者可诊断为哮喘,这对哮喘的生物规律研究尤为重要,亦有助于疗效判断。但在非发作期哮喘患者可出现阴性的结果。

  4.其他检查

  (1)变应原皮肤试验能反映人体的特应性体质,70%以上的哮喘患者呈阳性反应。

  (2)痰液检查:常有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发现Curschman螺旋体(黏液管型)。

  (3)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哮喘患者可增高,有助于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鉴别。

  (4)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测定:约有50%成年哮喘和80%以上儿童哮喘患者增高,特异性IgE(针对某种变应原)的增高则更有意义。

  5.咳嗽变异型哮喘 临床较常见,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一般来说,需符合以下标准:①咳嗽2个月以上,多呈发作性,以夜间或凌晨多见;②胸肺无阳性体征,放射检查无异常;③支气管激发试验呈阳性或昼夜呼气峰流速值波动率>20%;④平喘治疗(如用泼尼松)2周,咳嗽症状显著缓解。

  6.哮喘严重程度分级 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非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参考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国家卫生院《哮喘全球防治创议》(GINA 1995),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订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997)。在非急性发作期患者虽无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时间内有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根据其临床表现,肺功能及控制症状所需的药物的综合评价分为间歇(症状),轻、中及重度4组(表2)。

  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峰流速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价,以便及时处理,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4组(表3)。

  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的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者。

支气管哮喘相关视频更多
胃食管反流症引发哮喘能治愈吗
胃食管反流症引发哮喘能治愈吗
张继舜 消化内科

613次播放

支气管哮喘相关音频更多
宝宝喘气粗怎么回事

宝宝喘气粗怎么回事

童鹏 儿科 35次播放
夜间哮喘吃什么药好

夜间哮喘吃什么药好

车立昱 呼吸内科 191次播放
支气管哮喘相关问答更多
任正新 任正新 主治医师
Q支气管哮喘的症状
A

哮喘前驱症状多见于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

金其武 金其武 主治医师
Q哮喘型支气管炎如何治疗
A

哮喘型支气管炎,跟哮喘的治疗差不多,除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