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发病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内科

疾病用药:暂无数据

疾病自测:暂无数据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主要是慢性溶血及其合并症的表现。病情轻重不一,可以是严重的新生儿黄疸,少数患者直到成年或年老才发现贫血,还有的因骨髓功能完全代偿,平时可能没有明显的贫血和其他表现。但查体时常有黄疸和脾大。一般贫血或黄疸首次发生于婴儿或儿童时期,不像G-6-PD缺乏的患者,PK缺乏症婴儿出现黄疸时总是伴有贫血且常有脾大,贫血程度通常比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更严重,常常需要输血。

  诊断依赖于红细胞PK的活性测定在考虑PK缺乏症的诊断时要注意:①筛选PK活性的荧光斑点试验的标准化;②除外继发性PK缺乏的可能,以下为PK缺乏的诊断标准。

  1.PK活性测定的正常参考值

  (1)荧光斑点法PK活性筛选试验:

  ①PK活性正常:荧光在25min内消失。

  ②PK活性中间缺乏值(杂合体值):荧光在25~60min消失。

  ③PK活性严重缺乏值(纯合体值):荧光在25min不消失。

  (2)PK活性定量测定[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Blume法:

  ①正常值:(15.0±1.99)U/gHb(37℃)。

  ②低底物浓度(PEP)正常值:正常活性的14.9%±3.71%(37℃)。

  ③低PEP+PDP刺激后的正常值:正常活性的43.5%±2.46%(37℃)。

  ④纯合子值为正常活性的25%以下,杂合子值为正常活性的25%~50%。

  (3)中间代谢产物正常值(37℃):

  ①ATP:(4.23±0.29)μmol/gHb,PK缺乏时较正常降低2个标准差以上。

  ②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12.27±1.87)μmol/gHb,PK缺陷时较正常增加2倍以上。

  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12.2±2.2) μmol/LRBC,PK缺陷时较正常增加2个标准差以上。

  ④2-磷酸甘油酸(2-PG):(7.3±2.5) μmol/LRBC,PK缺陷时较正常增加2个标准差。

  2.红细胞PK缺陷的实验诊断标准

  (1)PK荧光斑点试验属严重缺乏值范围。

  (2)PK荧光斑点试验属中间缺乏值范围,伴有明确家族史和(或)2,3-DPG含量有2倍以上的升高或有其他中间产物变化。

  (3)PK活性定量属纯合子范围。

  (4)PK活性定量属杂合子范围:伴有明确家族史和(或)中间代谢产物变化。

  符合上述4项中任何1项,均可建立PK缺陷的实验诊断。如临床上高度怀疑为PK缺乏症,而PK活性正常时,应进行低底物PK活性定量测定,以确定有无PK活性降低。

  3.PK缺乏症所致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1)红细胞PK缺乏症所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①生后早期(多为1周内)出现黄疸,成熟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未成熟儿超过256.5μmol/L(15mg%),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升高;②溶血的其他证据(如贫血、网织红增多、尿胆原增加等);③符合PK缺陷的实验诊断标准。具备上述 3项,又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的黄疸者,可确诊;不具备上述2项和(或)有其他原因并存者,应疑诊为红细胞PK缺陷所致的溶血。

  (2)PK缺乏症致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CNSHA):①呈慢性溶血过程,有脾大、黄疸、贫血;②符合PK缺陷的实验诊断标准;③排除其他红细胞酶病及血红蛋白病;④排除继发性PKD。符合以上4项方可诊断为遗传性PKD所致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PK值低于正常的疾病还有急性白血病、MDS、难治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和化疗后状态。获得性酶缺陷症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伴有蛋白质合成异常的骨髓干细胞受损,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是酶的翻译后修饰所致。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相关问答更多
王林中 王林中 主任医师
Q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症状
A

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症状有智力低下、生长发育...

韩兴涛 韩兴涛 副主任医师
Q苯丙酮尿症怎么治疗
A

苯丙酮尿症的治疗要从婴儿期就要开始通过改...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