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变是颈椎病的发病基础。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由脊髓受压、缺血造成的脊髓损伤所引起。因为颈椎的活动度比胸椎、腰椎大,因而颈椎更容易发生劳损,出现退行性改变。
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包括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
随着年龄增大,颈椎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椎间隙减小、椎间盘膨出或者突出、后纵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赘等情况,将导致脊髓从前方受到压迫。同时颈椎黄韧带(椎管内的重要韧带组织)会随颈椎退变而出现皱褶、增厚,从而从后方压迫脊髓。
其特征为椎管前后径狭小、呈扁平状、脊髓周围只有少许空间(称为储备间隙)。当出现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等椎间关节退变时,脊髓就极易受到压迫而发生损害。中国人中大约有10%的人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基础。
对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关于其病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3个学说。
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韧带肥厚都可以直接压迫脊髓和脊髓的滋养血管而造成脊髓损害。
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常伴随椎间关节不稳定,颈椎的不稳定将引起椎体节段间的异常活动,对脊髓造成不断冲击,从而引起脊髓损害。同时不稳定引发局部微小炎症,产生的炎症因子也对脊髓造成损害。另外,颈椎的不稳定可能导致颈脊髓一过性缺血,如果此现象频繁出现、持续时间长将逐渐发生脊髓损害。
除上述因素以外,脊髓血液循环障碍也参与了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的节段性不稳定及其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等,除了直接压迫脊髓的营养血管导致脊髓缺血外,还可通过刺激交感神经使脊髓血管痉挛从而导致脊髓损害。
退变的椎间关节将出现结构改变,颈椎承载能力衰减,容易出现损伤。
长时间低头、伏案、高枕导致颈椎间盘纤维环受力不均,可以造成颈椎间盘慢性损伤而加速退行性病变进程。落枕、头部意外撞击硬物、粗暴推拿按摩等均可以损伤椎间盘,加速退行性病变进程。
767次播放
667次播放
脊髓型颈椎病还是最根本的,要进行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