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易感个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麻风(leprosy),又称汉森氏病(Hansen’s Disease),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易感个体后,经5~10年,甚至更长的潜伏期,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周围神经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患者早期可有斑疹、丘疹、结节等原发皮损以及皮损处感觉丧失、肌肉无力、溃疡等症状,严重时可致容貌毁损和肢体畸残。早诊断、早治疗可完全治愈该病,不留后遗症。
麻风在我国属于法定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麻风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流行史,新中国成立后历经60余年的防治,流行范围已逐渐缩小,患病率显著下降。
不过,由于麻风病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全球每年仍有超过20万的新发病例,我国每年仍有数百新发病例,输入病例也时有发生。
根据患者症状、机体免疫力等,临床常分为以下五类:
结核样型麻风、瘤型麻风、界限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中间界限类麻风、界限类偏瘤型麻风。
还有些无法分类的患者,一般为麻风病的早期阶段,称为未定类麻风,后期可演化为上述5种类型的任何一个类型,也可自愈。
为方便医生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WHO)还将麻风病简化分类为少菌型和多菌型,主要以麻风菌数量和患者症状为主要依据。
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以及九带犰狳和红松鼠是本病的传染源。
免疫力相对较低的儿童、老人及与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等。
绝大多数成人对麻风杆菌感染有较强的抵抗力,密切接触者患病率低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