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破坏过多或分布异常,中性粒细胞数量下降,进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该病主要是由细胞毒性药物、化学药物和电离辐射等使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的因素所导致的。而造成中性粒细胞破坏过多的最常见原因是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根据发病机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破坏过多和分布异常。
是最常见的继发性病因。
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很多。
类别 | 药物 |
---|---|
细胞毒性药 | 烷化剂、抗代谢药、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等 |
解热镇痛药 |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
抗生素 | 氯霉素、磺胺类、甲硝唑、青霉素等 |
抗结核药 |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等 |
抗疟疾药 | 氯喹、伯氨喹、乙胺嘧啶等 |
抗病毒药 | 更昔洛韦等 |
抗甲状腺药 | 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甲硫咪唑等 |
降血糖药 | 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 |
抗惊厥/癫痫药 | 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 |
降压药 | 利血平、甲基多巴、卡托普利等 |
抗心律失常药 | 普鲁卡因胺、奎尼丁、普萘洛尔、安博律定等 |
免疫调节药 | 硫唑嘌呤、左旋咪唑、麦考酚吗乙酯等 |
抗精神病药 | 氯丙嗪、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
利尿药 | 乙酰唑胺、氢氯噻嗪等 |
其他 | 砷剂、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西米替丁等 |
类别 |
---|
细胞毒性药 |
解热镇痛药 |
抗生素 |
抗结核药 |
抗疟疾药 |
抗病毒药 |
抗甲状腺药 |
降血糖药 |
抗惊厥/癫痫药 |
降压药 |
抗心律失常药 |
免疫调节药 |
抗精神病药 |
利尿药 |
其他 |
如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或代谢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伤寒、粟粒性结核、暴发性脓毒血症等。
其中,病毒感染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在儿童更多见。
由于骨髓是产生中性粒细胞的唯一场所,因此很多血液疾病和恶性肿瘤侵犯骨髓后,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产生。
分为药物诱发的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和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往往在停药后可自行恢复。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重症感染时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消耗过多,脾功能亢进时粒细胞在脾脏被破坏。
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被大量吸附于小血管壁,导致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相对比较少见,如恶性营养不良病等。
544次播放
682次播放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能治愈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什么病
如果中性粒细胞偏高,合并一些发热等感染症...
但是如果持续存在有中性粒细胞明显的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