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临床上应采取以有效抗结核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抗结核药物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只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高度提示此病,则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
患者若以头痛加重、恶心、喷射性呕吐等症状就诊,多提示颅内高压,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抑制,甚至出现死亡。此时需输注20%甘露醇、甘油果糖等渗透性利尿剂,以降低颅内压,保持病情平稳。
卧床休息,加强护理,若患者出现昏迷,可给予鼻饲或全静脉营养;经常变换体位,以免发生褥疮和坠积性肺炎;给予高热患者物理降温,抗惊厥。
抗结核化疗治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疗药物联合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可取得理想效果。
目前,WHO推荐的抗结核化疗方案为2E(乙胺丁醇)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4HR。目前,我国主张的结核性脑膜炎治疗疗程是12~18个月,强化期一般在3个月以内,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延长至4~6个月,甚至9个月。
可杀灭细胞内外活跃的、连续繁殖、接近静止的结核分枝杆菌。若早期给予患者使用异烟肼,可有明显杀菌效果,因其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起效迅速。
不良反应:大部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使用异烟肼较安全,但有时也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肝脏损害等不良反应。
属于广谱抗生素,对于细胞内外的代谢较为旺盛,但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
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流感样综合征、胃肠道反应、肾功及肝功损害等。
可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可杀灭缓慢生长在酸性环境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不良反应:尿酸增高、肝脏损害、关节痛等。
属于氨基糖苷类药物,可显著杀灭生长碱性条件下的结核分枝杆菌,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不良反应:肾脏及听觉神经损害。
属于常用抑菌药物,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及其他不典型的分枝杆菌感染。
不良反应:球后视神经损害。
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是目前临床治疗结核病的常用药物,目前临床也将其应用于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其中,莫西沙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耐药发生率低等优势,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脑脊液各指标水平。
具有较其他抗菌药物特殊的药理作用,因此与其他抗菌药物合用可以避免交叉耐药,同时体外也可避免出现细菌耐药。
不良反应:腹泻、头痛、恶心等。
包括地塞米松、强的松等,较为常用。早期使用地塞米松冲击后改为强的松口服,能够后发挥良好的非特异性抗毒、抗炎作用,减少炎性物质渗出,减轻结核分枝杆菌变态反应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但糖皮质激素不可长期使用,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严格控制治疗疗程。
注意事项:临床中常选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者联合应用,轻者3个月后可停用吡嗪酰胺,继续使用异烟肼、利福平。患者用药同时应注意保肝治疗,防止肝损害。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出现以下指征,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治疗手段主要有以下两种。
晚期患者若引流液颜色呈血性,需考虑是否为穿刺损伤或脑室内出血。此外,对于脑积水患者,侧引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使受损害的脑组织恢复正常。
适应证:适用于急性脑积水,通过其他降颅内压治疗无效或考虑有脑疝形成时。
可有效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适应证:对于发生脑底脑膜粘连梗阻,发生梗阻性脑积水的重症患者,侧脑室引流只能起到对症治疗作用,此时可考虑采用脑室脑池分流术。
脑脊液置换:若患者合并颅内压升高,可适当放液,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引出浓度较高的蛋白质脑脊液,以达到缓解呕吐、疼痛等症状的目的。此外,脑脊液置换还可使脑脊液中蛋白浓度持续性降低,改善脑脊液微循环,防止颅底蛛网膜粘连。
结核性的脑膜炎严重吗
结核性脑膜炎能自愈吗
随着疾病的发展,淋巴细胞和结缔组会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