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主要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其他并发症包括低钠血症、呼吸功能障碍、高血压、心电图异常、发热、血糖增高、贫血、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在深部静脉产生血栓,血栓通过血流到达肺部,堵塞肺部血管)、头痛等。
发生率:2周内累计再出血率20%-25%,1个月时为30%,6个月时为40%,以后每年为2%-4%。
预防方式:抗纤溶药物可用于防止再出血。控制血压也是防止再出血的措施之一。一般情况下,收缩压低于160 mmHg是合理的治疗目标。
发生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后,血管造影可发现30%-70%患者出现血管痉挛。
预防方式:维持血容量和血压,早期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早期手术去除动脉瘤。
发生率:约15%-20%。
应对方式:可使用乙酰唑胺或手术方式进行防治。
发生率:约为10%-30%。
应对方式:及时检测血钠水平。氟氢可的松可纠正低钠血症及体液平衡。3%的氯化钠溶液或5%的白蛋白也可有效改善低钠血症。
虽然很少发生,但潜在的神经损伤可继发相关疾病,因此呼吸监测仍为第一要务。
预防方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应对方式:监测血压。应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保持在收缩压<160 mmHg和平均动脉压>90 mmHg。
发生率:发病2天内发生率约66%。
应对方式:给予心电监护。若出现心律失常,给予纠正心律失常治疗。
发生率:最常见。
预防方式:及时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若出现发热,给予退热治疗。
应对方式:及时进行血糖监测。一般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10mol/L以下。除遵医嘱药物治疗和管理日常饮食生活降血糖以外,还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即引起血糖增高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常见。
应对方式:及时检测血常规。治疗贫血应谨遵医嘱,补充血容量或输注红细胞,另外积极治疗原发病,即引起贫血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贫血诊断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发生率: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约为5%。
应对方式:及时检测血常规 。血小板减少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输注血小板可用于缓解患者的出血症状,恢复和维持人体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最重要的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即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常见的并发症。
预防方式:可以使用弹力袜。高危患者可使用间断的充气压力装置进行预防。但是预防血栓需要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时间应控制在动脉瘤手术或栓塞12 h以后。
应对方式:出现头痛时,给予止痛治疗。
380次播放
0次播放
一般轻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能够治愈的,重...
蛛网膜下腔出血,它只是一个疾病的名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