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的牙体硬组织破坏
龋病(dental caries)也被称为蛀牙,是一种在细菌感染等多因素作用下,导致牙体硬组织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甚至颌骨炎症等并发症。
龋病可见于乳牙萌出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不同年龄段其患龋几率不尽相同。5~8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会达到一个高峰;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和牙根暴露,容易引起根面龋,患龋率明显增加达到另一个高峰期。
我国是口腔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2017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38.5%, 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1.9%。
根据2005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和2017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数据相比,我国近十年来龋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多见于儿童或易感个体,其病程发展速度较快,病变组织颜色呈浅黄色,质地较软且湿润,用挖器易去除,因此又称之为湿性龋。
一般龋病都属于此类,其进程发展缓慢,病变组织颜色呈黑褐色,质地较干硬,又称干性龋。
原有致病条件发生改变,病变停止进展并再矿化,成为静止龋。
主要发生在牙的点隙沟裂处的龋。
除外窝沟外的牙面发生的龋。主要发生在上颌前牙唇面新生带的龋,特称为线性釉质龋。
主要发生在根面的龋。
龋坏限于釉质,一般无明显龋洞,无自觉症状,探查也无反应。
龋坏已到达牙本质浅层,一般有龋洞,对外界刺激可有敏感症状。
龋坏已到达牙本质深层,有较深龋洞,对外界刺激反应比中龋重,无自发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