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 (烂牙,龋病,虫牙,蛀牙)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外科 口腔科

疾病用药:拨云锭 牙痛一粒丸 牛黄解毒片

疾病自测:暂无数据

  1.询问对冷热酸甜等刺激的反应,有无食物嵌塞和自发性痛。

  2.检查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龋坏的部位、深度和类型。注意邻面、颈部或牙龈遮盖部位的龋洞。必要时可摄X线照片检查。

  3.按龋坏的程度可分为①浅龋  龋坏限于釉质或牙骨质,一般无自觉症状,探查时无反应。②中龋   龋坏侵入牙本质浅层,可有冷、热、酸、甜激发痛和探痛。③深龋  龋坏侵入牙本质深层,但未穿髓,一般均有激发痛和探痛,无自发痛。

  4.按龋坏的病变类型可分为①慢性龋  病程长,龋坏组织质地较硬,干燥而染色较深。②急性龋  病程短而进展迅速,龋坏组织质地松软 ,湿润而染色较浅。如在很短时间内多数牙甚至全口牙均发生急性龋坏,龋坏牙面广,向深部发展快,在牙颈部常呈环状,又称为猛性龋。③静止性龋  龋洞呈浅碟状,龋坏发展非常缓慢或静止,洞常露出坚硬、光滑而着色的牙本质层。④继发性龋  发生在充填物或修复体边缘的龋坏。

  【临床表现】 

  1.龋病好发部位

  龋病的好发部位与食物是否容易滞留有密切关系。牙齿表面一些不易得到清洁,细菌、食物残屑易于滞留的场所,菌斑积聚较多,容易导致龋病的发生,这些部位就是龋病好发部位,包括: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图2)。

龋齿

  图2 龋病的好发部位

  1.2.后牙牙合面窝沟龋 3.磨牙颊面沟龋 4.牙颈部龋 5.后牙邻面龋

  6.因阻生牙而致的邻面龋 7.前牙舌面窝龋 8.前牙邻面龋

  牙齿的窝沟是牙齿发育和矿化过程中遗留的一种缺陷,也是龋病的首要发病部位,牙齿的邻接面是仅次于窝沟的龋病好发部位,一般因邻面接触面磨损或牙间乳头萎缩导致食物嵌塞所致。牙颈部是釉质与牙本质的交界部位,即利于滞留食物和细菌,也是牙体组织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釉质与牙骨质未接触,牙本质直接外露时更容易发生龋坏。

  2.龋病的好发牙齿

  由于不同牙齿解剖形态和生长部位的特点,龋病在各牙的发生率出存在着差别。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龋病的牙位分布是左右侧基本对称,下颌多于上颌,后牙多于前牙,下颌前牙患龋率最低。

  乳牙患龋率顺序为:

龋齿

恒牙患龋率顺序为:

龋齿

  3.龋坏程度

  临床上可见龋齿有色、形、质的变化,而以质变为主,色、形变化是质变的结果,随着病程的发展,病变由釉进入牙本质,组织不断被破坏、崩解而逐渐形成龋洞,临床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各自表现如下,(图3,4)

龋齿

  图3 龋坏程度

  浅龋:亦称釉质龋,龋坏局限于釉质。初期于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

  中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

  深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或入口小而深层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中龋为重,但刺激源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

  龋坏在X线片上呈黑色透射区,对难以确诊者(如邻面龋),可借助X线片协助诊断。

  4.龋坏的病变类型

  (1)慢性龋

  龋病一般均进展缓慢,尤其是成人,多数为慢性,因病程较长,质地较干而软龋较少,此类患者有较长的修复过程,通常洞底均有硬化牙本质层。

  (2)急性龋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孕妇或健康状况不佳者,疗程短而进展快,软龋较多,质地松软,着色也浅,呈浅黄或白垩色,易被挖除,洞底缺乏硬化牙本质层。

  (3)静止性龋

     由于局部致龋因素被消除,导致龋坏进展非常缓慢或完全停止,称静止性龋。

  (4)继发性龋

      多见于龋病治疗过程中龋坏组织未去净化或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形成裂隙以致再次发生龋坏(图4)。

CX龋齿 

  图4 各类龋示意图

龋齿相关视频更多
牙髓炎怎么引起来的
牙髓炎怎么引起来的
张雷 口腔科

494次播放

龋齿疼痛如何缓解呢
龋齿疼痛如何缓解呢
于玲 口腔科

460次播放

龋齿相关音频更多
干燥综合征的危害

干燥综合征的危害

杨亚梦 风湿免疫科 76次播放
干燥综合征日常怎么护理

干燥综合征日常怎么护理

杨亚梦 风湿免疫科 46次播放
龋齿相关问答更多
张鹏 张鹏 主治医师
Q怎样预防龋齿
A

针对于孩子发生龋齿的唯一的预防方法,就是...

童鹏 童鹏 副主任医师
Q怎样防治小儿龋齿
A

龋齿的形成主要是没有注意口腔的卫生,加上...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