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是什么?
胃出血是急诊科和消化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常由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和胃癌等疾病引起。轻者可无症状,或出现呕血、柏油样黑便、血便等,重者可因出血过快、过多而发生休克,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胃出血有哪些类型?
病因分类
根据出血的病因可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
- 非静脉曲张性胃出血:由非静脉曲张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如急性胃溃疡等疾病。
- 静脉曲张性胃出血:多种原因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曲张静脉破裂导致的出血。
临床表现分类
- 急性大出血:消化道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便血等,并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
- 慢性隐性出血:出血量少,肉眼不能观察到粪便颜色异常,仅有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及(或)存在缺铁性贫血。
胃出血是怎么出现的?
不同原因所致的胃出血机制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胃溃疡侵蚀胃部周围或深处的血管,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出血。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见于有严重肝硬化的患者。硬化的肝组织可压迫肝静脉系统,导致其流出道受阻,引起门静脉血管阻力增加。同时肝硬化时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可导致内脏血管充血,门静脉血流量增加,静脉压力持续升高,形成门静脉高压症。为了降低门静脉压力,食管与胃底下段的小血管开放,血流逆行,食管与胃底黏膜下静脉出现扩张、迂曲。当曲张静脉壁张力超过一定限度后可发生破裂导致出血。
- 胃癌的癌变部位缺血坏死,或侵犯大血管,均可引起出血。
- 遭受严重创伤、手术、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可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黏液分泌减少,局部前列腺素合成不足,屏障功能损坏;也可增加胃酸分泌,大量氢离子反渗,损伤血管和黏膜,导致糜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