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返流病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疾病用药:暂无数据

疾病自测:暂无数据

治疗

治疗的总目标是去除病因,控制症状,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胃食管反流有哪些一般治疗措施?

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助于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控制,但是单纯生活方式的改变,无法治愈胃食管反流病。改变生活方式包括:严格控制体重,戒烟,戒酒,规律饮食,抬高床头,避免睡前进食,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反流症状的食物(如咖啡、巧克力、辛辣或酸性食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等)。

胃食管反流有哪些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抑制胃酸治疗

组胺H2受体拮抗剂

作用于胃酸分泌的其中一个步骤,抑酸效果不及质子泵抑制剂,常用的药物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西咪替丁等。

质子泵抑制剂

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常见药物包括艾司奥美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潘妥拉唑及艾普拉唑等。我国专家共识(2014年)及诸多国外指南,均推荐将质子泵抑制剂(PPI)定为首选药物,疗程8周。

通常PPI的抑酸作用在数日内即可发挥,但由酸反流引发的食管对胃酸的反流高度敏感则需抑酸治疗8周,甚至12周,因此治疗需要一个有效的时段方能显现效果。如经足够长疗程的治疗而症状并没有缓解,请就诊,医生会考虑药物抑酸不充分,可能会加大剂量或换用其他PPI。

促动力治疗

促动力治疗非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治疗,部分患者合并胃排空障碍,胃的容受性受损,此时可加用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及西尼必利等作为抑酸药物的补充。

黏膜保护剂

仅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患者临时缓解症状,这类药物包括铝碳酸镁、海藻酸钠及硫糖铝等。

抗焦虑抑郁药

部分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表现为紧张、睡眠障碍等,可在常规药物上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

胃食管反流有哪些手术治疗?

若患者确诊胃食管反流病,抑酸药物治疗有效但不愿意长期服药,或者合并食管裂孔疝导致症状反复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食管外症状如反流性咳嗽、反流性哮喘、反流性胸痛等,目前尚未能明确其手术治疗的效果,因此需谨慎选择手术。

目前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及内镜下抗反流手术。

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

对于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临床研究证实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的长期疗效与药物治疗相当。

内镜下抗反流术

主要有射频治疗(Stretta procedure)、注射或植入技术和内镜腔内胃食管成形术3类。

Stretta射频治疗是一种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法,在胃镜的引导下将一根射频治疗导管插入食管,将射频治疗仪电极刺入食管下括约肌和贲门肌层,多层面、多点对胃食管结合部位进行烧灼。通过热能引起组织破坏、再生,诱导胶原组织收缩、重构,并阻断神经通路,从而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厚度和压力,减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以达到改善反流症状的目的。近期疗效明确,缺乏远期疗效观察。

内镜下注射治疗是在内镜下用注射针于食管下段——贲门局部黏膜下注射生物相容性物质或硬化剂,以增加食管下括约肌( LES)压力,达到抗反流的目的。注射疗法效果不明确,目前应用较少。

内镜腔内胃食管成形术目前方法较多,常用的经口内镜下胃底折叠术,疗效明确,但远期疗效缺乏观察。

此外,近年来还有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腹腔镜下磁环植入术等,有待进一步观察其疗效。

胃食管反流如何进行中医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理机制为胃失和,一些中医治疗在促进肠胃蠕动、肠胃排空、止呕、止痛方面效果良好,可在正规医院的中医师指导下接受治疗。

胃食管反流有哪些其他治疗措施?

心理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加重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心理治疗是该病治疗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心理治疗包括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使患者增强对疾病的了解,正确调控身体的反应和情绪行为,使患者的疾病症状及情绪体验得到改善,鼓励患者面对疾病等。主要目标是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使患者情绪变得积极、健康,而使治疗过程顺利,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胃食管返流病相关视频更多
胃食管反流如何根治
胃食管反流如何根治
张继舜 消化内科

116次播放

什么是食管返流
什么是食管返流
周云 消化内科

873次播放

胃食管返流病相关音频更多
胃食管返流病的临床表现

胃食管返流病的临床表现

刘美辰 消化内科 46次播放
胃食管返流症会消瘦吗

胃食管返流症会消瘦吗

刘美辰 消化内科 88次播放
胃食管返流病相关问答更多
彭磊磊 彭磊磊 主治医师
Q食管溃疡是不是食管癌
A

食管溃疡不一定是食管癌,做胃镜的时候应该...

司莉莉 司莉莉 副主任医师
Q食管癌和食管溃疡有区别吗
A

在治疗方面,食管溃疡,建议患者以服用药物...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