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疾病可导致胃痛,医生会结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胃痛的诊断,需首先排除急症、危重、致命性疾病,确保危重症的胸痛患者能够得到紧急救治后,再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仔细鉴别后明确诊断。
主要是发生在胃、十二指肠的深达黏膜肌层的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胃溃疡的疼痛多位于中腹部稍偏高处。十二指肠溃疡多位于中腹部、脐上方。胃溃疡多为进食后腹痛,及饱餐痛。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及饥饿痛。
胃或者十二指肠后壁溃疡特别是穿透性溃疡的疼痛,可以放射至背部,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屡愈屡发,延续数年至十年,每次发作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
消化道溃疡受过度紧张、劳累、忧郁等因素影响可能加剧,可通过胃镜确诊。
也称为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急性胃黏膜病变,在胃镜下胃黏膜糜烂和出血,组织学上,通常可见胃黏膜急性炎症;但也有些胃部炎症仅伴很轻,甚至不伴有炎症细胞浸润,但是以上皮和微血管的异常改变为主,症状并不明显,称为胃病。
常伴有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通过胃镜确诊。
胃黏膜呈非糜烂的炎性改变,如黏膜色泽不均、颗粒状增殖及黏膜皱襞异常等,组织学以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增殖等为特点。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等,也可呈现为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病变轻者不需要治疗,当有上皮增殖异常、胃腺萎缩时应积极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是最常见的病因。
吞服强酸、强碱、磷、砷、氯化汞等所致,强酸常在口唇、咽部黏膜留下不同颜色的烧灼痂;强碱所致的严重组织坏死多呈黏膜透明肿胀;严重者可发生消化道穿孔、出血、腹膜炎。
大多数非HP感染的感染性胃炎患者机体存在免疫缺陷,若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化疗期间或之后。
克罗恩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见于小肠-回盲部-结肠,也可发生于胃。胃克罗恩病多见于胃窦,常与近端十二指肠克罗恩病共存。
胃壁炎症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不伴有肉芽肿或血管炎性病变,虽然胃壁各层均可受累,多数病变以其中一层为主。
临床表现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抑酸剂难以缓解腹痛,常伴有腹泻、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本病常为自限性,但有些病例可持续存在或复发。
由于表层和腺体的黏液细胞过度增生,使胃小凹延长扭曲,在深处有囊样扩张并伴有壁细胞和主细胞减少。此症多见于男性,病因不明,无特效治疗方法。
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是胃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早期胃癌多无症状,进展期胃癌可有上腹痛、餐后加重、纳差、厌食及体重减轻。进展期可在上腹部扪及肿块,有压痛。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流,非典型症状可有胸痛、吞咽困难、胸骨后异物感等,食管外症状有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
指由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上腹胀痛、上腹烧灼感、嗳气、恶心等,上腹痛为常见症状,常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餐后痛,亦可无规律。
一种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
胰腺炎、胆囊炎等疾病发生时,均会引起上腹部不适,且易混淆,医生会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鉴别。
胰腺炎可表现为恶心、呕吐、急性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但发生胰腺炎时血淀粉酶或脂肪酶大于正常值上限3倍,有典型影像学改变,胃镜检查无特殊。
急性胆囊炎可表现为恶心、呕吐、急性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但是急性胆囊炎墨菲氏征阳性,即检查者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嘱患者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称为墨菲氏征阳性。
有些患者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等,可与胃肠道疾病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