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瘊子,坚头肉)

发病部位:皮肤

就诊科室:皮肤科

疾病用药:暂无数据

疾病自测:皮肤疣自测

  部分患者可通过家庭护理使病情得到改善,如果家庭疗法并没有效果,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除了家庭护理之外,注意避免搔抓患处、保持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等均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同时,做好病情的监测,异常者及时就诊。

疣如何家庭护理?

家庭疗法通常能有效地去除常见的疣,主要疗法包括:

水杨酸治疗

水杨酸是一种非处方的除疣产品。

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在使用之前,需要将疣体浸泡在温水中几分钟,然后用浮石或金刚砂板轻轻去除软化皮肤的顶层,待皮肤干燥后,使用溶液或贴剂。

水杨酸疗法需要持续治疗、规律用药才能达到疗效。使用前需要向医生进行有关的咨询,尤其是皮肤敏感、妊娠期患者。

家庭冷冻疗法

一些液氮产品有非处方液体或喷雾形式。使用前应咨询医生、务必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胶带封包疗法

局部用药后,用胶带封闭涂抹过药膏的患处。这种疗法需要重复进行。

疣患者日常生活管理要注意什么?

  • 避免搔抓、摩擦疣体,以免因自身接种而使其播散,加重病情。
  • 注意局部皮肤的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 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 跖疣患者日常应穿宽松透气的鞋子,疼痛者可穿软底的运动鞋,或在鞋子下面垫柔软的鞋垫或将鞋垫掏一个和跖疣大小差不多的孔;避免穿高跟鞋等。
  • 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疣病情需要日常监测哪些指标?

  • 局部治疗后需要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疼痛、水肿、化脓、过敏反应及色素沉着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应的处置。
  • 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监测疣的情况,包括其大小、颜色、硬度、范围等,如逐渐增大、出现外观和颜色的变化、数量由一个变为一大片等,请及时到医院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 监测有无其他不适症状,如果疣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及时就诊。

疣怎么预防?

预防疣的主要措施是避免接触致病病毒,已经患病者应避免疣体在自身扩散。

避免接触人乳头瘤病毒

  • 体力劳动或容易受伤的工作人群,应注意在劳动中保护自己,防止外伤及皮肤破损。
  • 避免直接接触他人的疣体。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和他人共用毛巾、浴巾、刮胡刀、拖鞋等个人物品。
  • 保持双脚的清洁干爽,每天更换鞋子和袜子。尽量选择吸汗较好的袜子,少穿不透气的鞋子。
  • 避免光脚在游泳池周围、公共浴室等潮湿的地面行走。

预防疣扩散

  • 用手触摸自身长疣的皮肤后需彻底清洗,避免直接触碰身体其他部位。
  • 不要咬指甲或甲周围的皮肤,以免引起破损导致扩散。

特别注意事项

接受治疗之前,应考虑以下因素:

治疗可能会留有瘢痕

一些治疗可能留有永久性瘢痕,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妨碍手指活动、影响走路等。因此对于治疗的选择需要慎重,采用水杨酸、冷冻疗法等遗留瘢痕的可能性较小。

治疗的费用

通常自行在家里使用水杨酸或者封包治疗花费更少,但是家庭治疗的疗效可能较慢,且可能出现一些意外。当出现上文提及的情况时,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疣的部位、数量、复发性

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考虑到疣体的部位、数量、复发性。通常数量少者多采用物理治疗、局部涂抹药膏,范围较大、数目较多且易复发者可口服药物。

感染的风险

免疫系统受损、糖尿病患者应警惕治疗可能导致感染的可能。治疗前应先让医生评估感染风险,然后根据情况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可能会服用抗感染药物。

疼痛的耐受程度

如果患者不耐受疼痛,根据病情可选择疼痛相对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口服药物、外用水杨酸;如果患者对于疼痛可以耐受,可以考虑冷冻疗法等。

其他

  • 有糖尿病、免疫力下降、脚部感觉异常的跖疣患者,在进行自我护理前应咨询医生。
  • 不可以自行切开或烧灼疣体,以免使病情加重或使患处损伤。
  • 男性患者面部尤其是胡须部位有皮损时,不要用剃须刀刮脸,可小心地用剪刀剪除胡须。
  • 病毒感染有复发的可能性,患者一定要接受足够疗程的治疗,彻底治愈,并定期复诊。

疣相关视频更多
尖锐湿疣可以用手抠掉吗
尖锐湿疣可以用手抠掉吗
徐国梅 皮肤性病科

654次播放

肛门疣是艾滋病前兆吗
肛门疣是艾滋病前兆吗
杨涤 感染内科

537次播放

疣相关音频更多
乳头状疣是什么样的

乳头状疣是什么样的

曲春尧 妇产科 367次播放
肛门湿疣怎么检查

肛门湿疣怎么检查

董典博 肛肠外科 155次播放
疣相关问答更多
刘静 刘静 副主任医师
Q跖疣流血了怎么处理
A

必要时可以配合液氮冷冻进一步的去除疣体,...

杜晓晖 杜晓晖 副主任医师
Q妇科疣是什么病
A

一般是因为患者自身免疫力弱或者拥有不良的...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