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占比例最大,因此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取决于其病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严重度和是否合并有感染性发热。
白细胞减少症中的粒细胞缺乏者发病较急,极易发生严重感染,应采取无菌隔离措施。
感染者应行病原学检查,以明确感染类型和部位。在致病菌尚未明确之前,可经验性应用覆盖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待病原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调整用药。若3~5天无效,可加用抗真菌治疗。病毒感染者可加用抗病毒药物。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有助于重症感染的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该类型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病原因不明。一般选用促白细胞生成药,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维生素B6、维生素B4、利血生、鲨肝醇、肌苷、脱氧核苷酸、雄激素和碳酸锂等,但均缺乏肯定和持久的疗效。
因此,初治患者可选用1~2种,每4~6周更换一组,直到有效,若连续数个月仍不见效者,不必再继续使用。
若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伴感染性发热,应视为急重症处理,应立即抽取血、尿等有关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按经验性治疗的“广覆盖”原则立即选用抗生素治疗,遇严重感染者应遵循“广谱、高效、足量”原则,选用杀菌剂并静脉给药,立即选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rhG-CSF较rhGM-CSF作用强而快,常用剂量为5~10μg/(kg·d),皮下注射,待粒细胞上升到0.5×109/L以上可停用。
值得注意的是,该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肌肉骨骼疼痛、皮疹、静脉注射后的血栓性静脉炎、血清肌酐暂时性升高等。
大剂量应用rhGM-CSF偶可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如合并严重感染而合适抗生素不能控制,rhG-CSF治疗无效者应选用粒细胞输注,每天输注1次,连续3~4天,输注时应加过滤器,输注粒细胞的不良反应有发热、无效输注、休克、输血后病毒感染、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最严重的反应是肺浸润及呼吸衰竭。
若为粒细胞缺乏症不伴感染性发热者,当中性粒细胞<0.2×109/L应预防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同时按上述方法及时选用rhG-CSF。
该类型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较明确,应在原发性白细胞减少症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合并对因治疗,其中去除病因为治疗的根本。
药物引起者,应该立即停用可以药物;感染引起者,积极控制感染,可按经验性治疗的“广覆盖”原则选用抗生素治疗;继发于其他疾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免疫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应选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环磷酰胺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输注等,对部分患者,如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阳性或由细胞毒T细胞介导的骨髓衰竭患者等有效。
脾切除对Felty综合征和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
为保护患者受益,避免感染风险,中医药治疗应选择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在轻度及中度范围内患者,重度的患者可作为辅助治疗。
治疗或辅助治疗可依据临床实际采用辨证治疗(包括辨证服用汤剂或中成药)。适应证明确标注为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药注射液仅限制在口服药物依从性差的情况下使用。
汤剂治疗应遵照辨证施治原则,基于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是否伴感染进行。辨证为:心脾两虚证用归脾汤加减,肝肾阴虚证用左归丸加减,脾肾阳虚证用右归丸加减,肾精亏虚证用大补阴丸合龟鹿二仙胶加减。
虽然有针灸、中医外治等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报道,但在实际临床应用时,需从治疗的安全性、临床受益、经济负担等方面综合考虑,并建议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具体实施。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只适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获得性或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病合并严重免疫缺损者。对单纯粒细胞缺乏者不宜采用,除非有同卵孪生供体方可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