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结膜炎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内科

疾病用药:暂无数据

疾病自测:暂无数据

治疗

过敏性结膜炎的治疗原则包括健康教育、脱离过敏原、减轻患者症状及体征。对于多数患者,主要缓解眼痒、眼红等不适;对于长期发作或病情迁延患者,则以控制炎性反应状态为主。

过敏性结膜炎有哪些一般治疗措施?

脱离致敏原

这是最为理想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通常难以确定。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可能的变应原接触,如清除房间的破布及毛毯,注意床上用品卫生,使用杀虫剂消灭房间虫螨,花粉传播季节佩戴口罩,尽量避免接触草地及鲜花,停戴或更换优质角膜接触镜与护理液等。

眼睑冷敷

可以暂时缓解症状。

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

可以中和泪液的 pH 值,稀释泪液中的抗原。

其他

如佩戴深色眼镜,减少阳光刺激;炎热季节住在空调冷房及待在凉爽、干燥气候的地区对于春季角结膜炎及特应性角结膜炎的治疗有一定帮助。避免揉眼,防止肥大细胞降解及角膜上皮损害。

过敏性结膜炎有哪些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

  • 抗组胺药通常局部使用,常用的滴眼液有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盐酸左卡巴斯汀滴眼液等。
  • 如果有眼外症状,也可口服用药,常用的有氯雷他定、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异丙嗪等。
  • 需注意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部分患者可出现镇静、嗜睡及心律失常等。
  • 对于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工种的患者应特别予以注意。
  • 口服抗组胺药尽量考虑夜间睡前使用。

肥大细胞稳定剂

  • 常用的滴眼剂有色甘酸钠、洛度沙胺、吡嘧司特钾及奈多罗米等;
  • 肥大细胞稳定剂的总体治疗效果不及抗组胺药,且发挥作用相对缓慢,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效果不明显;
  • 在接触变应原之前使用,可长效的预防及减轻发作时症状;
  • 肥大细胞稳定剂通常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如病情需要可以较长时间使用。

抗组胺药及肥大细胞稳定剂双效药物

  • 对于痒感和结膜充血严重的患者,能在抗组胺的同时稳定肥大细胞是更好的选择。
  • 常用的双效作用药物包括奥洛他定、酮替芬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

  •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过敏性疾病发作的急性阶段及间歇阶段均可使用。
  • 对缓解眼痒、结膜充血、流泪等眼部症状及体征均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
  • 在变态反应性结膜炎中,多为局部用药,常用的滴眼剂有普拉洛芬、米索前列醇、双氯芬酸等。
  • 少数重症患者可考虑口服给药,但应注意其毒副作用(胃溃疡及出血时间延长等)。

血管收缩剂

局部使用血管收缩剂(如肾上腺素、萘甲唑啉、羟甲唑啉、四氢唑啉等)可以抑制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从而缓解眼部不适,减轻结膜充血,但不宜长期使用。

糖皮质激素

  • 糖皮质激素通常在严重的过敏性结膜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才使用。
  • 需注意用药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引起白内障、青光眼、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真菌感染及角膜上皮愈合延迟等并发症。
  • 常用的滴眼剂有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

免疫抑制剂

主要有环孢素 A 及他克莫司,临床应用较少,对严重的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病例,环孢素 A 滴眼液具有协同治疗作用,但在停药后 2-4 个月后炎症往往复发。

人工泪液

可稀释结膜囊内的过敏原,润滑眼表,缓解患者症状。

过敏性结膜炎有哪些手术治疗?

黏膜移植及穹隆部再造

严重的过敏性结膜炎可引起结膜纤维化及睑球粘连,影响正常眼表结构,导致视力损害。对于此类患者,可通过黏膜移植及穹隆部再造恢复眼表结构。

角膜移植

因角膜并发症而危害视力者,必要时可考虑角膜移植。

过敏性结膜炎如何进行中医治疗?

过敏性结膜炎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及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在正规中医师指导下治疗。

过敏性结膜炎有哪些其他治疗措施?

脱敏治疗

又称减敏治疗,将不能避免的并经皮肤试验或其他方法证实或怀疑的主要抗原性物质,制成一定浓度的浸出液,以逐渐递增剂量及浓度的方法进行舌下含服或皮下注射。此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异性过敏原的重症患者的治疗,通常需要在专业变态反应医师的协助下联合治疗。

过敏性结膜炎相关视频更多
小儿过敏性鼻炎有什么影响
小儿过敏性鼻炎有什么影响
谢洪 耳鼻喉科

0次播放

眼睛很痒是怎么回事
眼睛很痒是怎么回事
艾立坤 眼科

334次播放

过敏性结膜炎相关音频更多
秋季过敏性结膜炎的病因

秋季过敏性结膜炎的病因

李振东 眼科 482次播放
婴儿过敏性结膜炎能自愈吗

婴儿过敏性结膜炎能自愈吗

陶远 眼科 473次播放
过敏性结膜炎相关问答更多
陶远 陶远 副主任医师
Q病毒性结膜炎和过敏性结膜炎有什么区别
A

病毒性结膜炎患者可以点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

陶远 陶远 副主任医师
Q过敏性结膜炎去医院检查什么
A

过敏性结膜炎要检查确诊的话,可以通过裂隙...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