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的病因,为血红素合成过程中的羟甲基胆素合成酶(HMBS,又称卟啉胆色素原脱氨酶)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酶活性下降所致。
由于基因突变,血红素合成途径中第3个酶羟甲基胆素合成酶(HMBS),又称卟啉胆色素原脱氨酶(PBGD)部分缺失,酶活性下降,这种突变明显损害了血红素的合成。
在某些药物等诱导因素刺激下,卟啉和/或其前体δ-氨基-γ-酮戊酸(ALA)和胆色素原(PBG)生成增多,他们蓄积于胃肠道、神经组织(包括中枢神经、周围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及下丘脑神经核)、肝脏及肾脏并且排泄增多,从而引起复杂多变的临床症状。
多种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可诱发某些杂合子患者急性发作,其他未知的遗传性因素亦可能为本病发作的诱因,多种诱发因素诱导肝脏卟啉前体合成酶(ALAS1)合成,并导致卟啉前体及其中间代谢产物过量生成。
对急性卟啉病有害的大多数药物、乙醇及其他醇类等,为卟啉前体合成酶、细胞色素诱导剂,其可促进血红素的从头合成,也可直接诱导肝脏限速酶或解除对其的抑制效应。
根据患者发病,常在青春期后和女性多见,可知激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雌激素、黄体酮、某些睾酮代谢产物等,均为卟啉前体合成酶(ALAS1)强力诱导剂。
妊娠期间,女性由于限制热量、服用有害药物或其他不明原因,可导致疾病发作。
限制热量或碳水化合物摄入,可加重急性卟啉病,这种情况可出现在减肥、减肥手术等。
各种形式心理或生理应激,可加重急性卟啉病,然而,其机制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