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骨外科
疾病用药: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注射用磷霉素钠
疾病自测:暂无数据
以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死亡率高,由于应用了抗生素,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由于诊断不及时,急性骨髓炎往往演变为慢性骨髓炎,故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关键。
高热时降温、补液、纠正酸中毒,静脉滴注大量维生素C。改善营养,供给高蛋白饮食。如中毒症状严重,可少量多次输鲜血。
对疑有骨髓炎者应立即开始足量抗生素治疗,在发病5天内使用往往可以控制炎症,而在5天后使用或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时,都会影响疗效。根据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有针对性地使用。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抗生素治疗:应根据感染类型、致病菌种、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及宿主状态,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用药方式多主张联合用药,用药时间至少持续4~7周,用药途径应先经静脉应用大剂量抗生素3周,然后再口服抗生素3周,待体温正常,白细胞数、ESR、CRP恢复正常,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后2周再停药。
手术治疗宜早,最好在抗生素治疗后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进行手术,也有主张提前为36小时。手术包括钻孔引流术或开窗减压。
本型起病急骤,患部红肿热痛,病骨干骺端压痛最为明显,肢体活动障碍,伴有寒战高热,口渴烦躁,大便干燥,小便赤黄,舌质红,苔白厚或黄腻,脉洪数或弦滑。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活血消肿止痛为法,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本型病机特点多为素体虚弱,卫阳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邪客肌肉,营卫失调,经脉阻塞,邪从热化,内攻着骨,证见初起发热,恶寒,局部隐隐酸痛,肿胀不明显,继则痛剧不可按或痛如锥刺,皮肤隐红,肢体活动障碍,苔薄白或薄白而滑,脉浮紧或弦紧。治疗以解表、透邪外出为法,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本型初起多有外伤史,如扭伤、跌打损伤等,病机特点:血脉受损,瘀阻化热,热毒相搏,僵筋腐骨,症见高热,局部红紫肿硬,剧烈疼痛,受伤部位及其附近骨骺端压痛明显,肢体活动受限,舌质紫黯,脉涩或洪数。治疗以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为法,方用活血祛瘀汤。
初期选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新鲜草药如蒲公英、地丁、四季青、马齿苋、野菊花、芙蓉叶等捣烂外敷局部。
成脓期亦可选用上述药物。溃后可用10%黄柏溶液淋洗或湿敷,再选用五五丹,或八二丹药捻祛腐,外敷金黄膏或玉露膏,腐肉已脱,新肉将生之时,可用八宝丹或生肌散促其生肌收口。
可采用骨穿孔术或骨开窗术。
初期可用小夹板或持续皮牵引以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防止畸形和病理性骨折。
局部辅助治疗:患肢行石膏托固定,具有:
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