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肾病 (高血压肾损害)

发病部位:腰部

就诊科室:肾内科 中医科

疾病用药:替米沙坦片 吲达帕胺片 复方利血平片 卡托普利片 盐酸哌唑嗪片

疾病自测:暂无数据

 高血压肾病患者要特别注意日常生活管理,患者应以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为主,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起居和运动习惯。同时,还应注意疾病监测,并遵医嘱定期复查。另外,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同样能起到预防的目的。

高血压肾病如何家庭护理?

用药护理

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达标水平,最好在130/80mmHg以下。但降压不宜过快,不能过低,否则也可能引起晕厥、摔倒等。要及时发现降压药物的副作用,记录反馈给医生。

心理护理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过度忧虑、精神紧张、猜疑病情、敏感多疑,均可使血压升高。故应消除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避免精神刺激,遇事冷静,不要激动,学会在心理上自我放松。因为情绪激动容易导致大肠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周围动脉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发生意外。

高血压肾病患者日常生活管理要注意什么?

饮食调理

  • 高血压肾病患者务必禁烟限酒。
  • 肾功能异常者,应遵医嘱要适当限制水的摄入量。
  • 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3g;限制食物中的热量;增加钾的摄入(进入慢性肾脏病3期后除外),如多吃豆类、根茎类、香菇、柑橘、香蕉、紫菜等;增加钙的摄入,如多吃牛奶、豆类。
  • 减少动物性脂肪、海鲜类、动物内脏及过多蛋黄的摄取,尽量避免过咸、过油的食物,餐馆口味较重宜注意调整用量。
  • 早餐宜清淡,如1杯牛奶或豆浆、1个鸡蛋、1片面包。晚餐宜少,以七成饱为宜。
  • 每天注意蛋白质的摄入量,避免摄入过高或不足。当肾功能无明显受损时,蛋白质的摄入量可控制在每日50g左右;如果肾功能明显异常,蛋白质的摄人量应控制在每日20~40g。

运动护理

  • 保持体重正常,参加适当的运动,患者应每日进行规律性的有效运动,如散步等相对舒缓的运动。如果运动时发生胸痛、喘、面部潮红,则应立即停止运动,若休息后症状仍无法改善,建议到医院就诊。
  • 坚持晨练,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宜剧烈活动。轻度的活动,有利于缓解动脉的紧张。

生活管理

  • 高血压肾病患者切忌屏气用力排便,否则有引发脑出血的危险。
  • 中午小睡,午餐后稍活动,然后小睡一会儿,以半小时至1小时为宜。

日常病情监测

  • 按时复诊,定期监测相关检查。正常高值或高血压1级,危险分层属低危、中危或仅服1种药物治疗者,每1~3个月复诊1次;血压达标且稳定者,每月复诊1次。复诊时需查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肾功能等。
  • 患者本人应掌握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治疗初期、调整降血压药物时候、以及血压不稳定阶段,每天监测血压并记录。自测血压时,注意按照"四固定"的方法去做,即测血压要固定时间、固定部位、固定体位、固定血压计。

特殊注意事项

  • 高血压肾病患者不宜长时间伏案疾书,因为这样会使大脑过于紧张,极易诱发血压升高。
  • 出现血压急剧上升的症状,如头痛、头晕、面色潮红、耳鸣、恶心,此时应立即休息及测量血压,按医师指示服药,并尽快就医。
  • 高血压肾病患者起床宜缓慢,早晨醒后不应立即下床,先仰卧片刻,活动一下头颈部和上肢,以适应起床时的体位变化。
  • 温水洗澡,过热、过凉的水都会刺激皮肤的感受器,引起血管舒缩,从而影响血压。用40℃左右的温水洗澡、洗脸、漱口为最佳选择。
  • 防止便秘,便秘时患者会闭气排便,这可使腹压升高,从而刺激交感神经使收缩压上升,造成血管破裂。

高血压肾病怎么预防?

高血压肾病的早期预防十分重要,常见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高血压,并进行规范治疗。
  • 高血压患者,应养成监测血压的习惯,并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不要自己随便停药。
  • 保持大便通畅,多食蔬菜水果,因为便秘时患者会闭气排便,使腹压升高,从而刺激交感神经使收缩压上升。
  • 避免接触重金属、有毒物及可能损害肾的药物。
  • 采取健康的饮食方式,少盐、少油,不应只求"味道好"而随心所欲,大饱口福。

高血压肾病相关视频更多
肾病会引起高血压吗
肾病会引起高血压吗
杨继红 肾内科

251次播放

高血压能引起肾病吗
高血压能引起肾病吗
杨继红 肾内科

387次播放

高血压肾病相关音频更多
什么是恶性高血压肾病

什么是恶性高血压肾病

蔡丽娥 心血管内科 117次播放
高血压肾病相关问答更多
蔡丽娥 蔡丽娥 副主任医师
Q肾病高血压的症状
A

肾病高血压属于继发性高血压,主要是因急性...

李欣 李欣 主治医师
Q高血压肾病特点
A

建议高血压肾病患者要低盐低脂饮食,平时要...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