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CH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两部分,原则是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和防治并发症发生。通常,对于出血量小、病情较轻的患者以内科治疗为主,如果出血量大、占位效应明显、病情危重,在排除手术禁忌后可考虑采用外科手段干预。
急性期治疗重点是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力和预防血肿扩大。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应及时应用适当的降压药物以控制过高的血压。大量研究显示,入院时高血压与脑出血预后较差相关。因此,脑出血后应尽早快速降压,尽快达到目标值,但不宜在短时间内将血压降得过低。参考AHA/ASA 2015版指南建议:
为了防止过度降压导致脑灌注压不足,可阶梯式的降压方法,即在入院时高血压基础上每日降压15%~20%。
脑出血后48小时脑水肿达到高峰,维持3~5日或更长时间后逐渐消退,脑水肿导致的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有条件的应对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常用的降颅压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利尿剂等,尤以甘露醇应用最广泛,应用甘露醇时应注意脑灌注压和基础肾功能情况。
凝血功能异常既是继发性脑出血的病因之一,也可加重原发性脑出血。
一般认为脑内动脉出血难以通过药物止血,通常无需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如需给药可早期(<3小时)给予抗纤溶药物如6-氨基己酸、止血环酸等,血凝酶也可考虑使用。
营养状况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对存在营养风险者应尽早给予营养支持,可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开始,原则上以肠内营养为首选。
肠内营养无法满足需求时,可考虑肠外营养与经肠营养交替或同时应用。
患者每日液体输入量可按尿量加500毫升计算,高热、多汗、呕吐或腹泻的患者还需适当增加入液量,同时需注意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血糖值可控制在7.7~10.0mmol/L的范围内。血糖超过10mmol/L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血糖低于3.3mmol/L时,可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
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和尽可能的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以挽救生命并降低致残率。目前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手术两大类,对存在脑室内血肿的治疗主要包括脑室引流和血块溶解术。
根据切口大小和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大骨瓣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瓣血肿清除术。
多用于出血量大、中线移位明显、有脑疝形成迹象的患者,可在直视下清除血肿迅速解除脑组织压迫,并可同时行去骨瓣减压,缺点是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多,以及术后水肿反应重、并发症发生率高。
需要根据血肿特点设计切口及手术入路,在显微镜下利用较小的皮质切口安全可靠的清除血肿并电凝出血点,此方法止血效果确切,对脑组织损伤小,但是需要一定的手术经验和技巧,对血肿量大、脑组织水肿明显的患者无法有效的降低颅内压。
包括血肿(含脑室内血肿)穿刺引流和神经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等。
是向血肿内植入引流管并通过引流管进行抽吸、药物溶解、引流等操作,从而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近年来出现的精准立体定向穿刺利用CT、MRI、VR设备指导穿刺方向和深度的选择,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种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势,但是具有不能在直视下进行操作,血肿清除不彻底,长时间引流容易感染等缺点。
是利用穿刺技术到达血肿清除。在内镜辅助下对血肿进行清除并对出血点进行止血,具有容易控制深部出血和保护血肿壁的优点,但是也具有不易完全清除血肿和无法良好缓解颅高压的缺点。
中医治疗该病尚无循证学证据支持,但中医学的活血化瘀法、通腑泄热法、痰淤同治法、针灸疗法等对于降低颅内压、血肿吸收和促进康复等具有一定作用。
HICH一般需要较长的住院治疗时间,具有较高的感染、消化道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应特别注意该类并发症的防治,以降低该病的致死和致残风险。
395次播放
高血压容易引发什么病
低血压会引起脑出血吗
如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属于昏迷、意识模糊...
其实如果能够积极的控制血压,维持一个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