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母细胞瘤是儿童颅内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生于小脑。
髓母细胞瘤多来源于小脑神经元祖细胞、小脑颗粒细胞祖细胞或者胚胎发育早期的神经系统的多能祖细胞。最常见是小脑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和体征。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500例新发的髓母细胞瘤病例,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占19岁以下儿童所有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的20%。
髓母细胞瘤一般见于16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发病高峰在5~9岁,20~24岁发病率略有上升,40岁以上非常罕见。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指南中,将髓母细胞瘤根据组织学特征分为四个亚型。
细胞小而圆,致密,有深色的核。
圆形的小结节的间隙中有丰富的胶原和网硬蛋白,以及无网硬蛋白的“苍白岛”。
结节数量更多。
肿瘤细胞的细胞核更大或者细胞形状不规则。这类髓母细胞瘤的特点为存在脑脊液播散及临床进展侵袭性更强。
不过,组织学分型和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预后并无很好的对应关系,因此,如今临床上更多使用分子分型。
2010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的专家团首次将髓母细胞瘤通过分子标记物分成四个分子亚型:
WNT活化型的髓母细胞瘤有着WNT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突变。
WNT信号通路是细胞中一条负责传递分子信号的路径,在细胞发育和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约6%~8%的WNT活化型患者,有APC基因的种系突变,进而影响细胞的WNT通路的信号传递。85%~90%的WNT活化型患者,有CTNNB1基因的突变,且一般和APC基因的突变不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发生。
WNT活化型占髓母细胞瘤的10%左右,多见于儿童和成人(中位年龄10岁),极少见于婴儿。这个亚型很少转移。组织学一般为经典型。
在儿童中,WNT活化型是4种亚型中预后最好的一种,5年生存率超过95%。
SHH活化型的髓母细胞瘤有着SHH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个信号通路的活性与细胞增殖的调控有关。比如,PTCH1、SUFU或GPR161等基因的缺失或失活会使SHH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导致细胞过度增殖。
SHH活化型占髓母细胞瘤的25%~30%左右。组织学上促纤维增生/结节型多见。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将SHH活化型分为TP53突变型和TP53野生型。
Group 3型主要见于儿童,包括约25%的散发性(即无家族史的)髓母细胞瘤。其中比较多见的组织学类型是大细胞型/间变型,在诊断时常常已经有转移。
在1/3的Group 3型患者中,可发现细胞基因组重排并导致独立生长因子1(growth factor independence 1, GFI1)基因或GFI1B原癌基因激活。在一些患者中可能发现Notch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或KBTBD4的改变。
Group 3型是4个亚型中预后最差的,5年生存率约50%,且复发转移的可能性比其他几个亚型更高。
约35%的散发性髓母细胞瘤属于这一类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约3:1),发病高峰为青春期,35%~40%的肿瘤在诊断时可见转移。组织学通常表现为经典型。
许多Group 4型肿瘤可见原癌基因MYCN和周期素依赖性激酶6(cyclin-dependent kinase 6, CDK6)基因的扩增。典型细胞遗传学异常包括等臂染色体17q及女性的X染色体缺失一个拷贝。
Group 4型髓母细胞瘤的预后和SHH活化型类似,5年生存率约为75%。
世界卫生组织髓母细胞瘤专家团总结临床证据,根据分子亚型,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划定了危险度分层,以指导儿童患者(3~17岁)的治疗。
危险度分为以下几个不同层级。
生存率大于90%,包括以下分子亚型:
生存率为75%~90%,包括以下分子亚型:
生存率为50%~75%,包括以下分子亚型:
生存率小于50%,包括以下分子亚型:
基于临床信息的危险度分层。
肿瘤完全切除或近完全切除(没有残余或残留病灶≤1.5 cm2),且无扩散转移(分期为M0)。
肿瘤次完全切除(残留病灶>1.5 cm2)。
存在转移,包括影像学可见的散播性病灶,术后14天以后腰椎穿刺或脑室脑脊液中有肿瘤细胞,或有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转移。
组织学形态为弥漫间变型。
肿瘤完全切除或近完全切除(没有残余或残留病灶≤1.5 cm2),无扩散转移(分期为M0),且组织学形态为促结缔组织增生/结节型。
除满足标危的情况外,均为高危。
553次播放
1742次播放
肾系膜细胞增生时可能会出现糖尿病肾病或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