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胃部肿瘤病因不同,胃癌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环境与不健康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原发性胃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有密切的关系;胃肠间质瘤与c-kit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环境与不健康饮食、遗传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肠型胃癌可由于胃部慢性炎症可逐渐向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发展,直至出现异型增生,演变为胃癌。
胃癌高发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胃粘膜损伤,具有致癌作用,1994年WHO国际癌种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定位人类Ⅰ类致癌原,此外EB病毒和其他感染因素也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
经常吃霉变食品、咸菜、腌制、烟熏食品的人群胃癌发病率较高,食物中缺乏新鲜蔬菜与水果与胃癌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50%。
容易发生胃癌的胃部疾病有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胃息肉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前两者恶变的可能性很小,胃腺瘤的癌变率在10%~20%左右,直径超过2cm时癌变几率加大。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伴有肠上皮化生或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可发生癌变。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可能在术后15~25年发展为残胃癌。
10%的胃癌患者有家族史,有家族史的人群,其胃癌发病率高于人群2~3倍,少数胃癌属于“遗传性胃癌综合征”或“遗传性弥漫性胃癌”,浸润型胃癌与遗传的关系更密切。近年研究发现,胃粘膜的癌变涉及多种癌症相关基因的异常改变,目前已发现HER2基因、VEGF基因、c-met基因、EGFR基因在胃癌细胞中有异常表达。
我国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生活在火山岩地带、高泥炭土壤、水土含硝酸盐过多、化学污染等地区与胃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病因尚不清楚,近年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本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几乎所有胃淋巴瘤患者的胃黏膜上均发现幽门螺杆菌存在。
研究表明,这类肿瘤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与c-kit基因突变密切相关,c-kit基因突变可导致酪氨酸激酶受体持续活化,进而刺激肿瘤细胞持续增殖。
胃癌的高风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腺瘤、残胃、吸烟、遗传如一级亲属中患胃癌等。
高盐饮食、吸食鼻烟、肥胖、胃溃疡、恶性贫血甚至酗酒等因素也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