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性气胸 (压力性气胸,活瓣性气胸)

发病部位:胸部

就诊科室:外科

疾病用药:暂无数据

疾病自测:暂无数据

张力性气胸可能有哪些并发症?

疼痛

疼痛是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的必然并发症,疼痛除能够引起其他相关并发症外更容易扩大患者的痛苦。减轻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后的疼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疼痛的存在容易妨碍患者呼吸功能的锻炼和恢复,直接导致压迫的肺不容易复张,影响治疗效果。

胸腔内感染

逆行性胸腔内感染是胸腔闭式引流管长期留置的高危并发症,必须予以重视。在对胸腔引流管进行护理时,引流瓶一般推荐低于胸腔60~100厘米。而当患者需要行特殊检查时,应双重夹闭引流管以确保不发生逆流,更换引流瓶时也需要确保无菌操作。

脓气胸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以及多种厌氧菌引起的坏死性肺炎、肺脓肿以及干酪样肺炎可并发脓气胸,也可因胸膜腔穿刺或肋间插管引流的医源性感染所致。病情多危重,常有支气管胸膜瘘形成。脓液中可查到病原菌。除积极使用抗生素外,还可考虑胸腔内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

血气胸

气胸伴有胸膜腔出血,与胸膜粘连带内血管断裂有关,肺完全复张后,出血多能自行停止。若出血不止,除抽气排液及适当输血外,应考虑开胸结扎出血的血管。

纵隔气肿与皮下气肿

由于肺泡破裂逸出的气体进入肺间质,形成间质性肺气肿。肺间质内的气体沿着血管鞘进入纵隔,甚至进入胸部或腹部皮下组织,导致皮下气肿。

张力性气胸抽气或闭式引流后,亦可沿针孔或切口出现皮下气肿或全身皮下气肿及纵隔气肿。大多数患者并无症状,但颈部可因皮下积气而变粗。气体积聚在纵隔间隙可压迫纵隔大血管,出现干咳、呼吸困难、呕吐及胸骨后疼痛,并向双肩或双臂放射。

复张性肺水肿

发生肺水肿的患者多在气胸发生后数天内出现。肺压缩程度较严重,使用较大管径引流或者给予较强负压吸引的患者,胸腔内气体快速排出胸腔,造成较大压力差,肺间质及实质造成充血水肿,胸部CT表现为局限的斑片状的间质渗出灶,合并有心功能不全者更容易发生。

纵隔摆动

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过程时最危险的并发症即纵隔摆动。

主要原因可能为胸腔闭式引流时流速过快,因此多量积气的气胸患者在行胸腔闭式引流时要考虑患者的身体基本情况,严格控制引流速度。传统指南推荐间断引流500ml,间隔时间为25分钟。当引流量明显减少时可以考虑行持续开放。这种引流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纵隔摆动并发症的发生。

肺不张

肺不张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在行胸腔闭式引流之后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行咳痰、咳嗽等功能锻炼,以及闭式引流的失败导致的引流不畅等。胸腔闭式引流置管后需要及时行有效的功能锻炼,必要的时候行物理治疗促进肺复张。

导管堵塞

胸腔闭式引流管堵塞的主要原因是引流管受压和胸腔分泌物阻塞。一般认为,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容易产生分泌物堵塞管腔,所以在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后需要将其有效固定,并时时观测水封瓶内水柱的波动情况,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挤压引流管并确保其通畅性。

如果在观测过程中发现水封瓶中的水柱不随呼吸波动,在排除引流管阻塞的可能后,若考虑为肺复张良好导致即符合拔除引流管的指征,此时可以行拔管处理;如果怀疑引流管堵塞引起,需立刻进行处理。

引流管脱落

造成胸腔闭式引流管脱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后的固定不稳、引流口缝线松动、引流口感染等等。处理办法包括引流管置入后的妥善固定,随时观察引流口缝线情况,引流口的定期消毒等等,尽量避免引流管脱落情况的发生。

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长期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常见并发症。主要由于置管时间过长、换药时忽略了无菌观念、置管时器械的污染、患者本身存在感染因素等等。所以,对于置管后患者的切口情况观测(尤其是当出现渗血渗液时应该特别注意),强化无菌操作、勤换药等都可能改善患者的切口感染状况。

拔除引流管后的再发气胸

部分患者在将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后会出现呼吸困难和胸痛等临床表现。此时如果行胸部平片检查证实为气胸,则可能确诊为拔除引流管后的再发气胸并发症,这种情况下,常规需再次行胸腔闭式引流,直到气胸好转。

张力性气胸相关视频更多
创伤性气胸分为哪几种类型
创伤性气胸分为哪几种类型
王志强 心胸外科

640次播放

闭合性气胸的症状有哪些
闭合性气胸的症状有哪些
王志强 心胸外科

906次播放

张力性气胸相关音频更多
张力性气胸会引起纵隔摆动吗

张力性气胸会引起纵隔摆动吗

邢玉凤 小儿内科 96次播放
气胸怎么才能治好

气胸怎么才能治好

董典博 肛肠外科 563次播放
张力性气胸相关问答更多
彭磊磊 彭磊磊 主治医师
Q闭合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的区别
A

张力性气胸指肺组织破裂或支气管破裂,裂口...

张强 张强 主治医师
Q什么是张力性气胸
A

建议及时到胸外科就诊,并结合情况进行排气...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