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循环血液中白细胞数>100×109/L,病人可产生白细胞瘀滞症。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立刻使用化疗药物。必要时需要紧急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清除过高的白细胞,同时给予水化和化疗。同时,需预防白血病细胞溶解诱发的高尿酸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凝血异常等并发症。
白血病病人常伴有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特别在化疗、放疗后粒细胞缺乏将持续相当长时间,此时病人宜住层流病房或消毒隔离病房。粒细胞集落因子(G-CSF)可缩短粒细胞缺乏期,减少感染次数,是ALL患者尤其是高危患者治疗的有效支持治疗手段之一。发热期应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迅速进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严重贫血可吸氧、输浓缩红细胞,维持Hb>80g/L,但白细胞淤滞时不宜马上输红细胞,以免进一步增加血黏度。血小板计数过低会引起出血,需输注单采血小板悬液。为防止异体免疫反应所致无效输注和发热反应,输血时可采取白细胞滤器去除成分血中的白细胞。
由于白血病细胞大量破坏,特别是化疗患者的尿酸浓度增高,积聚在肾小管,引起阻塞而发生高尿酸血症肾病。因此,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当病人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不全时,应按急性肾衰竭处理。
白血病是严重消耗性疾病,特别是化疗、放疗引起患者消化道黏膜损伤及功能紊乱时,应注意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必要时经静脉补充营养。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常用于治疗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药物有:
如果进行全身静脉化疗及三连鞘注治疗获得完全缓解后,可不予放疗。否则,可在完成延迟强化治疗后维持治疗前接受颅脑放疗。年龄<2岁不建议放疗,年龄≥2岁剂量为12~18Gy。
在常规治疗获得完全缓解后,可不予放疗。如果睾丸B超检查仍有病灶者应进行活检,若确定为白血病细胞残留者,需进行睾丸放疗。全身化疗后骨髓缓解的患者如出现睾丸白血病复发,也需放疗。一般作双侧睾丸放疗,剂量为20~26Gy,对年龄娇小的幼儿采用12~15Gy。
使用抗癌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治疗需持续进行。根据病情可考虑进行以下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主治医生制定的进行。
一般以4周方案为基础。至少应予长春新碱(VCR)或长春地辛、蒽环/蒽醌类药物[如柔红霉素(DNR)、去甲氧柔红霉素(IDA)、阿霉素、米托蒽醌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为基础的方案(VDP)诱导治疗。推荐采用VDP联合CTX和门冬酰胺酶(L-Asp)组成的VDCLP方案,也可以采用Hyper-CVAD方案。以上药物的实际用法用量,以医生制定方案为准。
缓解后强烈的巩固治疗可清除残存的白血病细胞、提高疗效,但是巩固治疗方案在不同的研究组、不同的人群并不相同。一般应给予多疗程的治疗,药物组合包括诱导治疗使用的药物(如长春碱类药物、蒽环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等)、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阿糖胞苷(Ara-C)、6-巯嘌呤(6-MP)、门冬酰胺酶等。因此,缓解后治疗可以有1~2个疗程再诱导方案,2~4个疗程HD-MTX、Ara-C、L-Asp的方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强调参考儿童ALL方案的设计,强调非骨髓抑制性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长春碱类、L-Asp)的应用。 具体化疗方案选择及药物实际用法用量以医生制定为准。
ALL患者强调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基本方案:6-MP +MTX,维持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调整用药剂量,ALL的维持治疗既可以在完成巩固强化治疗之后单独连续使用,也可与强化巩固方案交替序贯进行。维持治疗期间应尽量保证每3~6个月复查1次。
一旦融合基因(PCR方法)或染色体核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证实为Ph/BCR-ABL1阳性,即可以加用(或酌情于第8或15天开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包括伊马替尼、达沙替尼等;同时加用联合化疗方案,如VDCP(长春新碱+蒽环类+环磷酰胺+激素类药物),推荐TKI持续应用。年龄<60岁患者,持续使用TKI联合化疗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后,建议进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年龄≥60岁患者,建议TKI持续应用联合化疗巩固、维持治疗。
根据TP53缺失和(或)突变、年龄及身体状态进行分层治疗。患者的体能状态和实际年龄均为重要的参考因素;治疗前评估患者的疾病累积评分表(CIRS)评分和身体适应性极其重要。年轻身体状态良好的患者建议选择一线含嘌呤类似物的化学免疫治疗;其他患者则使用以苯丁酸氮芥为基础的化学免疫治疗、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或支持治疗等。
A. 无del(17p)/TP53基因突变CLL患者的治疗方案推荐:
B. 伴del(17p)/TP53基因突变CLL患者的治疗方案推荐:
C. 染色体复杂核型异常建议参照del(17p)/ TP53基因突变的治疗方案推荐。
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指征、治疗前检查同一线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除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能状态及遗传学等预后因素外,应同时综合考虑患者既往治疗方案的疗效(包括持续缓解时间)及耐受性等因素。
A. 含氟达拉滨方案诱导持续缓解<2~3年或难治患者和(或)伴del(17p)/TP53基因突变CLL患者:
B. 持续缓解≥2~3年且无del(17p)/TP53基因突变CLL患者:
结合微小残留病(MRD)评估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维持治疗,对于血液中MRD≥10-2或MRD<10-2伴IGHV基因无突变状态或del(17p)/TP53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来那度胺进行维持治疗。原来使用伊布替尼治疗者,持续伊布替尼治疗。
取得CR或PR后,使用来那度胺进行维持治疗;原来使用伊布替尼治疗者, 持续伊布替尼治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成人ALL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外多项临床资料表明,成人ALL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明显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差。大多数CLL病人无需一线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是高危或复发难治病人可作为二线治疗。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最新一代全基因组与转录本测序技术为白血病发生与耐药以及新白血病亚型的识别带来了新的视野,并为治疗带来新靶点。某些亚型白血病治愈率的显著提高通过发展新药来实现,一些现有药物的新制剂可提高疗效同时减轻毒性。新的核苷类似物如氯法拉滨和奈拉滨,现在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化疗药物之一。 在费城染色体阳性ALL患者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和其他ABL激酶抑制剂治疗是白血病分子治疗的典范。
目前针对BTK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伊布替尼已经应用于CLL病人的一线和挽救治疗,单药伊布替尼治疗CLL的反应率达到90%,11%的病人达到完全缓解,并且副作用较少。
白血病治疗的抗体正在稳步增加。利妥昔单抗(抗CD20)、 阿仑单抗(抗CD52)和依帕珠单抗(抗 CD22)已经进入临床。CD-19与CD-3双重特异性抗体 (blinatumomab)为B系ALL患者带来了激动人心的治疗反应。
最近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靶向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的过继免疫治疗在复发难治B系ALL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嵌合型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杀伤功效、副作用可 控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新技术。